从多媒体教学谈教学基本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蔡伟伟 张 红
摘要:多媒体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高等教育教学中,然而其现状却不容乐观,还普遍存在着很多问题与弊端。其问题根源于多媒体教学逾越了手段工具的辅助功能,甚至无形中被视为教学过程的误区所致。只有通过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才能克服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优势和独特作用,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教学基本功;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240-02
1.直观性与集成性。这是多媒体教学不可替代的最大的性能与优势。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听视觉等感官刺激在协调且适度的强烈刺激下,才能达到最佳的认知效果。通过多媒体,教学内容可表现为动静结合、宏微观结合、形象与抽象相结合、图文并茂及视听结合的动感内容。生动、直观、新颖的多维度、多层次、综合性的适度感官刺激,有利于强化“模式学习”,增强感性认知,培养形象思维,进而弥补传统教学偏重于抽象思维与逻辑认知结构的不足。其优势的发挥在于调控好“刺激度”。
2.弹性与开放性。有弹性的信息容载量及开放性的容载体系,是多媒体课件第二大优势。一方面,使得课堂教学容载量增大更容易实现。容载量大表现为,第一信息载体形式多样化,例如色彩图文、可视可听。第二信息量多而丰富。充分的课件准备,节省了课堂书写的时间,延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另一方面,容载量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调控。在教学过程中可沿着课件的顺序按部就班讲解,也可利用导航工具、按钮设置等跳跃点读;针对不同部分的内容可精读细讲,也可跳跃性点拨泛读。有弹性的信息容载量和开放性的容载体系,延展了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实现生动、直观的情境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可持续性备课与使用。课堂犹如一本书,可以读“厚”,也可以读“薄”。关键在于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及课时安排等进行合理安排。
3.可持续性。包括课前的可持性备课和课堂可持续性使用两部分。课件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进行更新调整与补充删减。从而,避免了重复劳动,减轻了备课量。更有利于教师把精力集中于关键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经过不断更新完善的课件及相配套的电子教案,更容易跟上时代的发展、优化资源的配置与共享、高效地实现教学的良好效果。可持性是建构在合理的结构体系下不断的积累与更新的结果。
多媒体教学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是否真正能够发挥其作用关键取决于多媒体教学的使用者――教师是主导者和学生是主体。其现状却不容乐观,还普遍存在着很多问题与弊端。主要的表现为备课中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不高和课堂中教师对多媒体过度依赖。
在备课中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不高,课件制作流于形式,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可操作性不佳。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容空洞,没有彰显课件直观与丰富的优势;框架结构没有经过精心梳理整合显得逻辑不清且杂乱无章;设计满足于感官刺激,刺激过度或不协调,抑或与教学目标等有脱节之嫌等等。甚至,有的课件是教材的翻版或空洞的提纲。这些表面形式华丽的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方法。课件看似饱满,实则内容单薄,忽略了学生真正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1]。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重感官刺激而过少考虑适度与协调甚至忽视教学实质问题,重堆砌资料素材而忽视梳理整合与通盘设计,重知识环节设计而忽视互动等动手能力培养环节的设计,善于“拿来”怠于“创造”,不注重课件的不断积累与及时更新,不注重课件与教案、讲稿的配合制作。尤其备课时,重感官刺激而过少考虑适度与协调甚至忽视教学实质问题及违反认知规律。例如,过多追求课件演示的视听效果,反而造成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过多追求“形式美”而缺乏严密的逻辑结构及过渡,忽视内容的主次轻重等实质性问题,干扰了学生的观察,不利于问题实质的看清。由此导致课件不太符合认知规律、启发式教学特点等问题的出现。
课堂教学中对多媒体过度依赖现象较为严重,重演示而轻视教学过程[2]。超越辅助手段,演示全过程代替教学,教师的工作变成了在电脑前敲键盘点鼠标的放映员,甚至多媒体的展示、ppt的照本宣科的现象较为严重;重演示过程忽视了思维培养过程和启发式教学,原本由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被所谓高效率直接展示解题过程取代,减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压抑了思维灵感的绽放;忽视多媒体语言转化为准确优美的口头表达,再生动的课件离开了好的讲解,魅力效果将大大削弱;忽视即兴发挥,如果教师自身对课堂教学没有通盘的把握和对教学内容不够熟练,容易被课件牵着鼻子走,更谈不上思想火花地迸发;忽视板书与多媒体相得益彰地配合使用,板书有着转移注意力、强调作用或线索作用等,配合课件使用得当的话将增强课堂效果;忽视教学互动,缺少互动环节的精心设计;忽视课堂的有效组织管理,老师关注的焦点往往在教和课间展示上而忽略了对教学主体学生的关注等。教师对多媒体的过度依赖,往往呈现出以多媒体的高科技而忽略教学实质的哗众取宠之嫌。
1.教材的分析整合能力。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料之一和课堂内容主要来源之一,只有不断提高对教材的分析整合能力,才能处理好教学的关键问题。通读、精读、多读教材,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整合,对课程的主要内容、逻辑结构、重难点等形成初步思路,课件制作要做到抓住知识主线,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有讲有练,组织严密,设计科学。倘若缺乏这种能力,可能会导致课件的内容庞杂重难点不分、逻辑结构混乱脉络不清、概念抽象令人费解等诸多问题。教材的分析整合能力主要体现在怎样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观察、操作、自学等各种能力,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教学组织安排的设计。对教材处理两个理念把课程化教材转化为教师教的教材和学生学的教材完美结合;走进教材,使教材变薄;走出教材,使教材变厚。
2.信息素材的收集与整理能力。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素材的收集与整理能力在当今信息时代和资源共享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多媒体课件准备过程中,离不开案例、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诸多信息和素材,这些信息和素材既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也并非全部依靠自己制作,通过发达的网络共享可以适当“拿来”再处理。有了信息和素材,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尽量恰当灵活利用:文字尽量列表化,案例尽量图片化,声音视频尽量贴切适当等。可以说,信息素材的收集与整理能力影响着教学情境的设计,是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开放性及持续性的优势的关键之一。
3.操作工具的熟练恰当使用能力。熟练使用多媒体工具,既包括制作课件过程中应熟练、精通常用功能,也包括演示过程中熟练使用教具。关于前者,主要指操作工具进行设计时要考虑课件的基本色、字体、纲目等形式符合认知规律、艺术性及可操作性,例如,课件的颜色最好不要超过三种颜色,字体注意足够大而美观,纲目宜使用条理清晰地类似于1--1.1--1.1.1格式和利用好标题框的导航切换功能,切换避免过度。关于后者,还可以选择使用相关的教具,如手握式激光笔来解放电脑对手脚的束缚。
4.多媒体语言转化为口头表达能力。多媒体语言主要起到提示线索作用,但课堂教学主要依靠将多媒体语言转化为准确优美的口语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讲解、提问、对话等口语的准确流畅优美不仅直接反映着教师对教授内容的熟悉及把握,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是师生之间最基本最直接最重要的沟通方式之一,“讲”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听”的效果;“说”的过程直接融入着教师的思维、见解,同时又是解释和揭示的过程。把多媒体语言灵活转化为口语要做到:准确贴切性、艺术性、熟练流畅性。具体而言,首先普通话发音标准,用词规范有效;声音洪亮清晰但忌声嘶力竭,讲究抑扬顿挫、有张有弛;不断调整语音语速,形成最佳语感节奏;语言生动、幽默,讲究语言艺术;表情动作得当。
5.启发教学等教学法的恰当运用能力。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共性要求在多媒体教学中体现为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直观式教学。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法设计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通过启发式教学而不能以演示替代启发,激发学习兴趣,调动主动性,培养思维能力,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并进行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6.合理使用板书。今天板书仍然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有着多媒体工具不能完全替代的功能。将板书与多媒体合理地配合使用,更有利于各自优势的发挥。在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发挥板书以下的优势:转移注意力、答疑解难记录发言等即兴发挥、归纳总结演绎推理等重点强调。
7.课堂应变能力。应变能力指教师对课堂意外时间的积极应对,它包含众多的教学机智和教育艺术。主要体现在课堂组织管理中突发事件及教学事故的处理、课堂观察中的教学计划调整与教学结构的重组、教学互动中即兴发挥。处理课堂组织管理中突发事件及教学事故的关键在于指导思想明确,从关怀、爱护学生出发,严格要求,充分理解,积极关注,尽量不无故中断课堂教学;发挥课件的可持续性及延展开放性,导航和大纲尤为重要,能够帮助提高灵活调整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教学互动中的即兴发挥主要靠平时积累扎实的专业功底,可利用板书点睛。
总之,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教学基本功是教学的基本方法、手段和技术,也是教学技能的构成元素和教学风格的载体。教师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证,而多媒体教学只是起到手段工具的辅助功能,且其优势的发挥依靠着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同时,多媒体教学也展示着教学基本功的高低和教师水平的高低。只有加强教学基本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多媒体教学的问题。教师无论何时都应该不断加强基本功,从根本上改善多媒体教学效果,并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02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