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降压药物的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探究不同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临床降压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资料。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高血压患者278例为研究样本,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入选者使用降压药物种类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为临床降压药物的合理应用提出建设性改进对策。结果:本组患者利尿剂类、β受体阻滞剂类、钙离子拮抗剂类、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剂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类降压药物的使用比例依次为23.74%、21.94%、20.14%、17.27%、16.91%,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21.21%、18.03%、14.29%、10.42%、8.51%。结论:不同品类降压药物均可诱发不良反应,临床医师在开具药方时应严格参考患者病情实际,并在用药期间就不同药物致不良反应进行监护,以确保用药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 降压药物;合理用药;不良反应;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3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2-246-02
  高血压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组终身性疾病,以头昏眼花、心悸、难以集中注意力、呕吐、头疼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值得一提的是,患病者需要终身服用降压药物进行血压管控,以延缓/遏制多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进展。可喜的是,医药学的发展以及临床对高血压研究的不断深入,可供高血压患者选择的降压药物品类增多,相对而言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了大幅提升[1]。为进一步提高降压药物的合理利用率,为患者群体提供兼具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的药物治疗方案,本院对278例高血压患者的用药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了回顧性研究,现结合研究成果作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样本均为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收治高血压患者,278例入选者中男性155例,女性123例,年龄为54-79岁,均龄为(66.74±4.12)岁。经临床证实,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即收缩压不低于140mmHg或舒张压不低于90mmHg,且无合并脏器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精神障碍及其他严重疾病者。
  1.2 方法 抽调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收治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使用降压药物种类以及上报等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将不符合标准者剔除,并将278例入选者的相应资料录入EXCEL文档中进行统计,主要统计指标包括利尿剂类、β受体阻滞剂类、钙离子拮抗剂类、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剂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类降压药物的使用比例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2 结果
  278例入选者中,66例使用利尿剂类,其中14例伴发不良反应,61例使用β受体阻滞剂类,11例伴发不良反应,56例使用钙离子拮抗剂类,8例伴发不良反应,48例使用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剂类,5例伴发不良反应,47例使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类,4例伴发不良反应。详见表1所示。
  3 讨论
  持续高血压状态可造成靶器官损害,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因此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平稳控制血压。但大部分降压药物均存在毒副作用,使用不当或会对人体机能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临床需要重视降压药物的合理应用。当前,临床用于血压管理的常用药物主要包括利尿剂类、β受体阻滞剂类、钙离子拮抗剂类、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剂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类,其中尤以利尿剂类使用最为普遍。吲达帕胺、双氢克尿噻、速尿等利尿剂类降压药物的作用机制是以排尿的形式将体内钠离子排出体外,继而促使血管张力下降、循环血容量减少。但是,长期服用利尿剂类降压药存在扰乱电解质平衡以及糖脂代谢异常的可能性,需引起注意。相关资料提示,男性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利尿剂或会出现阳痿,伴发低钾血症、高尿酸和高钙血症,且利尿剂类降压药并不适应于痛风、糖尿病、肝肾功能异常者。β受体阻滞剂类降压药物以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最为多见,其作用机制是对交感神经活性进行抑制,继而促使心率减缓,心肌收缩下降,最终实现降压目的。
  通常,伴发心绞痛、心梗、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多使用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进行治疗。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该类药物可诱发抑郁、失眠等不良反应,若患者合并周围血管疾病、哮喘、抑郁症等,势必会加重病情,因此需慎重选择[2]。钙离子拮抗剂类降压药物主要包括络活喜、尼莫地平片等,进入人体后可对钙离子向心肌细胞的渗入过程产生阻碍,继而促使外周血管扩张、心肌收缩力下降、血压降低。该类药物尤其适用于糖尿病和肾功能障碍伴发者,但药物致过敏、头痛、大便干燥、皮疹等发生的风险不可忽视。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剂类降压药物包括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苯那普利、福辛普利等,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能够避免大量血管紧张素Ⅱ生成以及过多缓激肽被降解,从而达到扩张动脉血管、降低血压的目的。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肝肾功能障碍、刺激性咳嗽合并者不宜服用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剂类降压药,以免造成咳嗽加重,甚至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血尿素氮和血钾异常高升、尿蛋白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类降压药物可通过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而达到降压目的,且研究证实该类药物毒副作用相对较小,大部分患者对药物耐受,尤其适用于心肾疾病、高血压的治疗。目前,临床应用最为普遍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类降压药物主要包括氯沙坦、缬沙坦。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不同品类降压药物均可诱发不良反应,因此临床医师在开具药方时应严格参考患者病情实际以及药物适应症和禁忌症,并在用药期间就不同药物致不良反应进行监护,以确保用药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7,9(07):28-126.
  [2] 曹莉.高血压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合理应用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2018,15(08):15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148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