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护理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资料。结果:经一般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等护理后,4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良好,收缩压、舒张压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且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治愈率。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护理;体会
在我国,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1],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较高,一旦确诊即属于终身性疾患,严重影响着患者生存质量。该病的病理特点是体循环动脉压升高的临床症候群,该病的病程长,可对心、脑、肾等靶器官造成严重损害,如果发生了心、脑血管的意外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明显的影响,也会给患者的家庭以及心理造成一定的负担[2]。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共收治原发性高血压68例,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8例,其中男45例,女23例,年龄37―73岁,平均55.6岁,病程2―21年。所有患者均排除高脂血症、糖尿病和肝肾疾病。
2临床表现
部分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的症状,只是在检查的时候才会发现,发现血压高于了正常值的范围。还有部分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可以出现头晕、头疼、耳鸣、头胀、眼胀、烦闷、心悸乏力,以及健忘等症状。但是患者症状的轻重度与血压增高的程度可以发生不一致,存在差异的现象。
3护理
3.1一般护理: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要进行适当运动、避免过劳,尤其轻度高血压患者,应进行自行车、体操、太极拳等短时间运动,而避免较高强度较长时间的运动。对部分高血压严重患者,尽量卧床休息。出现高血压危象患者,则应入院治疗,并保证绝对卧床。
3.2饮食护理:使患者尽量多食用高蛋白、高纤维素的食物,注意补充微量元素,进行少食用刺激性较强的食物,要做到绝对的禁烟禁酒。对于由于其他合并症而导致无法自主进食的患者,可以采用静脉注射营养液的方法,对其进行能量补充。
3.3用药护理:告知患者长期服药的重要性,不能擅自增减药量,更不可突然停药,经治疗血压得到满意控制后,可以服维持量。服药剂量和时间一定要遵医嘱。坚持每天用药,即使病情好转,仍应服维持量。睡前忌服降压药,防止入睡后血压下降,脑血量减少,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脑血栓。
3.4心理护理:高血压患者受到内外环境的不良刺激时,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管收缩,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因此,降低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患者十分重要。当患者得知患有高血压后大多都会产生恐惧、焦虑、抑郁、失望等悲观情绪。所以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做到热情接待、态度和蔼、关心体贴,同时耐心的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还应帮助患者分析造成心理紧张的因素,指出心理紧张与血压升高的关系,并做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特别是对易激动、性情暴躁的患者,应注重提高其应激能力,指导患者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或过度紧张造成的血压升高。指导患者在有较大的精神压力时应设法释放,如向朋友及亲人倾诉,或鼓励患者参加轻松愉快的业余活动。使患者由配合治疗转为主动参与治疗,从而维持稳定的血压,提高治疗效果。
4结果
经一般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等护理后,4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良好,收缩压、舒张压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且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
5健康指导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系统的健康指导,使患者对该病的一些相关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养成主动按时服药、保持健康有序的生活方式、使血压保持平稳的好习惯,这样对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3]。
6小结
高血压属于心身疾病,通常可导致心、肾、脑等重要脏器损害而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4]。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中,不仅要与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还要让患者们知道高血压病的危害,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控制率以及积极治疗率等。对于生活方式上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控制高血压,并且可以提高降压药的效果;能够增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患有疾病的认识,还可以减低患者由于对高血压病的不了解而带来的痛苦。综上所述采取综合的护理措施,针对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治疗和干预在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5]。
参考文献
[1] 李利娟.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干预[J]内蒙古中医药,2011,(18):142.
[2] 曹晓毛.社区护理干预对提高高血压患者健康知识水平和血压控制行为的作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9) :57-58.
[3] 赵怀娟,吴梅.实践与反思:试论社区干预的实施与发展[J].卫生软科学,2009,23(3):285-287.
[4] 魏红霞. 原发性高血压的护理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8):1266.
[5] 张莉梅.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综合护理及健康教育[J]中外医疗,2011,(14):1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683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