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代加强发展大学生汉英翻译能力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指出加强发展大学生汉译英翻译能力的迫切性,提出开展翻译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的措施。基于《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大纲》以及语言文化因素,提炼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诸如虚化与实化、显化译法、范化译法等翻译策略,并把课堂译文评析提升到巩固翻译理论基础和拓展翻译能力的重要手段加以实施。
  关键词:汉译英能力 翻译策略 应用探索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4-0018-0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召唤着我们拥抱世界,开拓前行,开创中国与世界共同命运体的新未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面临着各个层面的改革、调整和深化,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进程。广大高校外语工作者,有义务担当起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通过外语教育培养与世界的沟通和交流使者,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全面地、透彻地了解中国。
  汉译英有其特异性,不能简单地把其与其他外语单项能力培养混为一谈。该能力的发展需要经历特殊的学习和培训。在新形势下,要以创新的模式强化大学生汉英翻译能力,满足学生当下英语应用能力发展的现实需求,培养能够具备较强的汉英翻译能力,能够在未来工作中担当起文化交流使者的人才,是大学英语教育亟待加强的新课题。
  一、大学英语汉英翻译能力现状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大纲》对于汉译英的要求是:翻译部分测试学生把汉语所承载的信息用英语表达出来的能力,所占分值比例为15%,考试时间30分钟。翻译题型为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四级长度为140~160个汉字,六级长度为180~200个汉字。
  从考试的重要性来看,汉译英翻译部分分值占考试总成绩的六分之一左右,其重要程度与写作相同,说明汉译英翻译十分重要。从考试内容上来看,把反映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中文段落翻译成英语,说明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英语准确地表达反映中国国情的内容,学生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考试形式上看,要求学生具有汉英语言转换能力,这与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介绍中国和文化走出去的实际相切合。
  目前,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有:缺乏双语对比能力、英语语言储备严重不足、汉英翻译指导不足,导致英语运用能力低下;在英语表达方面,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对比认识上的不足和错误,导致中式英语、误译、损译等现象频繁出现。
  虽然《考试大纲》对于汉英翻译考试作出了定性、定量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操作中翻译教学还是零敲碎打,见缝插针式的教学,课堂教学重视不够,尚没有建立规范有序、循序渐进、完整系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学生翻译水平普遍低下,翻译技巧训练不足,翻译能力培养严重滞后,远远没有达到考试大纲的要求,课程设置和学生翻译能力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
  二、大学英语汉英翻译能力的界定
  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通过文献研究和总结各方教学实践,汉英翻译能力可以概述为:由“双语转换能力”和“翻译策略能力”构成的。
  “双语转换能力”来自于对母语及外语各方面知识的掌握,如词汇、语法、篇章以及阅读和写作能力等。掌握这些知识并具备这些能力,是译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要通过课堂教学和学习才能获得到的。其中,英语的运用能力是汉英翻译的核心素养和能力。
  “翻译策略能力”是指译者具有较强的翻译意识,始终注意词语、句子结构、文化元素的转换等,在翻译过程中的完整性和一体性意识;善于发现母语和外语各自的特征,采用合适的翻译技巧和策略,从中找到恰当的转换方式的能力。
  “双语转换能力”是要通过读写课、视听说课、写作训练等综合来培养的;“翻译策略能力”是要通过翻译内容选取、技巧和策略评析、训练和培训等,才能取得收效的。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转变以语法词汇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应用能力为目标实施教学,平衡母语学习和英语学习的关系,加强母语与外语的比较分析,突出双语转换能力和翻译策略能力的培养,是亟待探索和实践的目标。
  三、大学英语汉英翻译能力培养的努力方向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对于汉英翻译培训重视不足,加强发展大学生汉英翻译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基于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满足时代对汉英翻译能力的需求,以母语为基础,以新举措创建新型、侧重汉英对比的教学模式,加强发展大学生汉英翻译能力的培养。
  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均有建树:巴塞罗那大学翻译能力研究小组PACTE认为,翻译能力包括双语能力、非语言能力、翻译专业知识、专业操作能力、策略能力及心理生理因素6个方面。Albrecht Neubert所歸纳出翻译能力有七大特点:复杂性、异质性、近似性、开放性、创造性、情景性及真实性,并提出了翻译能力的五个参数: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学科能力、文化能力和转换能力。马会娟等提出的翻译模式包括: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专业知识、策略能力以及心理生理要素。
  大学英语是公共基础课,翻译能力的培养目标是能够使用贴切词语、流畅的语言,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据此,从国内外学者对于翻译能力的界定以及大学英语的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归纳出“双语转换能力”和“翻译策略能力”为汉英翻译能力最为基本的能力,是大学英语汉英翻译能力的培养目标。因此可以确定,研究翻译能力的构成要素以及如何开展该翻译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把汉语内容用英语准确地表达出来,涉及三个问题:一是英语的运用能力;二是英语的表达能力;三是能够洞察汉语和英语的词汇表达、语境特征、文化内涵以及语言体系等存在的差异并能够找到恰当合理的译语进行转换。
  汉译英有其特异性,这是由于语言产生和使用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经济生活和心理状态不尽相同,所有这一切都会反映在语言的各个方面,因此语言就具有了各自强烈的民族特色。同时,汉译英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能,是汉语和英语语言知识以及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   传统的翻译指导大多围绕着翻译技巧进行,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懂得翻译技巧并不难,难在把翻译技巧通过训练和培训转化为译者的素质和能力。课堂上讲解翻译技巧不等同于学生获得翻译能力,因为翻译能力是一种职业能力,是一项需要进行专门训练和培训的高度专门化的职业能力。
  (一)开展课堂双语比较
  教学过程中开展语言比对十分重要,语言对比是将两种语言的形式、含义、内容进行对比,找出相同和差异之处。特别要进行文化对比,着重考察某一文化现象是否在两种语言中同时存在,是否为某一种文化的空缺以及如何用于译语阐释这一空缺。
  以“双语转换能力”和“翻译策略能力”为培养目标,就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组织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双语转换能力方面,课堂教学中要侧重母语与英语的差异和比对,英语语块的运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观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二)讲练语言比对性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策略能力方面,重点讲解两方面问题:一是汉语具体词汇、句法和语篇总体特征的分析;二是英语具体词汇或句式结构应用特征分析。具体地说,除讲授翻译基本技巧外,重点讲解汉英翻译比对策略,即汉语词汇和句式的“虚化”和“实化”、显化和范化等,并且创建课堂译文评析的教学环节。
  (1)虚化与实化。了解和掌握汉语词汇的“虚化”和“实化”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洞察汉语词语表达的真实含义,有些词语在翻译过程中,既不能译得太“实”,又不能译得过“虚”,“实”或“虚”应该灵活掌握。
  就汉语词汇而言,人们往往把汉语中的名词作为概念来对待,然而在汉译英过程中,汉语中的抽象名词可能涵盖在译语结构之中,或是用其他恰当词语加以界定。
  (2)显化译法。汉语句子习惯于用意合方式来表达,而英语则往往用形合方式来表达。运用显化法翻译可以明晰汉语句子中隱含的信息,并在翻译中借助增加连接词或解释性词语使之明晰化。大学英语四、六考试中,有很多专有名词的地名,对其翻译亦可以采用音译显化法和意译显化进行翻译。
  (3)范化法。范化指译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消除原语的一些特征,尽量符合译语的语言规范和思维模式,努力在语言层面呈现出更趋向于译语一些翻译特征。
  很多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都需要用范化译法来翻译,以使译语读者能够领会中国文化及语言的独特之处。
  (三)创建课堂译文评析的教学环节
  译文评析绝不是师生互对答案,评析是翻译策略的过程教学,是学生学习翻译技巧并转换成能力的最佳方法。
  评析的过程要从词语,到句子,到段落,分别地、全面地、详细地、多角度地评说,特别是要从语言文化的角度深入挖掘语言的文化负载。基于英汉两种语言以及翻译策略,特别是汉英翻译中具有实际意义的翻译策略,例如虚化与实化,显化译法以及范化译法,从实践中体验翻译策略的指导意义,从翻译策略出发指导自主翻译。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析,加深学生对典型问题的认识、构成体验和感悟。这些积累起来的体验和感悟就是自我的翻译能力。众所周知,能力不是单凭记忆获得,译文评析是实践活动也是能力获取的方式之一。
  四、结语
  翻译过程中英语的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在一定时间内才能取得效果;再者,以母语为基础侧重两种语言的比对的教学模式的开展,需要学生的配合,也需要在学时分配等方面作出调整。
  根据所报道的文献和考试大纲要求,依据新时代对汉英翻译能力的要求,归纳出大学英语汉英翻译能力为双语转换能力和翻译策略能力,对于翻译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先导性作用。
  课堂教学中要突出英汉两种语言比对的重要性和作用,双语转换能力课堂教学中要侧重母语与英语的差异和比对,英语语块的运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观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在翻译策略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句法和语篇的分析,重点讲解诸如汉语词汇和句式的“虚化”和“实化”、显化和范化等汉英翻译比对策略以及创建课堂译文评析的教学环节,从而强化大学生汉英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PACTE.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A].In F.Alves(ed).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C].Amsterdam:John Benjamin,2003:43-66.
  [2]蒋骁华,宋志平,孟凡君.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新探索——首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综述[J].中国翻译,2011(1):34-36.
  [3]郝瑞松.中国英语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7(10):1-4.
  责任编辑:杨国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687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