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胡雪 郝春东
摘 要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一生形成了很多教育理论,开展了很多教育实践,毛泽东称其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它既符合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同时又适用于中国国情,本文对陶行知教育理论中的生活教育理论进行研究,结合我国教育实践,探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我国当代教育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陶行知 生活教育 基础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02.004
Tao Xingzhi's Life Education Theory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ontemporary Education
HU Xue, HAO Chundo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Abstract Tao Xingzhi is one of the great educationalists in modern China. In his life, he formed many educational theories and carried out many educational practices. Mao Zedong called him "the great people's educator". The theory of life education is the core and essence of Tao Xingzhi's education thought. It not only conforms to the trend of world education development, but also applies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heory of life education in Tao Xingzhi's education theory, and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ao Xingzhi's life education theory to China's contemporary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China's education practice.
Keywords Tao Xingzhi; life education; basic education reform
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理论基础和社会背景
1.1 理论基础
陶行知1891年出生在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源潭村的一个穷苦家庭,8岁进入私塾接受教育;13岁时由于父亲吸食鸦片辍学在家,期间父亲教他中国传统知识;1909年,陶行知进入南京汇文书院学习传统文化知识。1901年,陶行知进入由美国教会开办的金陵大学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期间他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进行研究,主张“先知后行”并将自己名字改为“陶行知”。少年时期的学习,对其后来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
1914年陶行知于金陵大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赴美国伊利诺大学攻读市政硕士学位,1915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教育学。陶行知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期间学习了许多与杜威教育思想有关的课程,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回国后,陶行知开始在中国探索杜威的“教育生活”思想,并结合中国实际在杜威“教育生活”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生活教育”思想。
1.2 社会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陶行知生活在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实行疯狂入侵的特殊时期,经济上,鸦片战争前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鸦片战争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工商业得到发展,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需要一批创新型人才;文化上,西方民主,科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剧烈冲撞;教育更是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学校数量极少,教学仍未脱离传统教育模式,严重脱离实际。陶行知试图从教育的角度为近代中国探寻出一条出路。于是,在教育救国信念下,陶行知提出了他的“生活教育”思想。
2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发展阶段
1917年,陶行知从美国留学归来,当时中国传统教育的现状脱离实际,学生“死读书”,培养出来的人大多都是“书呆子”。1918年,陶行知师承老师杜威“生活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教育现状,提出“生活与教育不能分离”,“教学合一”,“教育即生活”等思想,主张以“教学法”取代“教授法”,为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基础。1921年,陶行知在其发表演讲《活的教育》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1925年,陶行知将“教学合一”思想发展为“教学做合一”。受杜威“学校即社会”思想影响,陶行知主张选社会上一些主要的事放到学校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但这一时期杜威还未明确学校与社會之间的关系。1925年陶行知将“教学合一”思想发展为“教学做合一”。
1927年,陶行知成立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始在晓庄学校实践探索自己的教育理论。教育与生活结合,学生不仅局限于教室中“读死书”,还会学习各种生活技能,开荒种菜,生火做饭等等。通过晓庄学校的逐步探索,1930年,陶行知在晓庄学校乡村教师讨论会上发表演讲:《生活即教育》,标志着“生活即教育”理论的逐步形成。 1926年,陶行知发表《我之学校观》一文,对于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
1940年,陶行知在与朋友的信中对生活教育下了更加明确的定义,提出生活教育的具体原则: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标志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成熟。
3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核心内容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在杜威教育生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对其进行批判发展而来的。核心命题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3.1 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认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把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仅仅局限于校园这个狭小的范围内;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是“拿全部生活作为教育对象”,陶行知对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重新进行了界定: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对生活具有反作用,教育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样的教育”。从原始社会开始,教育就与生活密不可分;封建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剩余劳动力的产生,森严的等级制度,教育从生活中分离出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再次与生活融合,人的发展是同时受社会、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因此,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都是影响教育的因素。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性质和内容是由生活的性质和内容所决定的。“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揭示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对生活具有反作用。教育不应该只是消极被动地去适应生活,而是主动地改善生活,良好的教育能够推动生活向前发展,向上发展,会改造我们的生活;同时,要想改造生活,教育就要以生活为载体。
教育要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教育要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陶行知后来也提出了“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的终生教育观念。
3.2 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对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命题进行了批判,认为“它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的大门里,如同一个鸟关在笼子里”,根本没有改变教育与生活相脱离这种状态。所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对生活教育范围的扩充,对生活教育的进一步说明,既然,生活即教育,那么生活随处可见,到处就是教育,所以,社会就是教育的场所,社会就是一个大学校,陶行知将此比喻为“开笼放雀”。其次,社会即学校扩大了教育对象,在陶行知看来,学校是少数阶级享有的特权,对于劳苦大众来说社会就是学校,生活就是教育。最后,社会即学校是贯穿“生活即教育”和“教学做合一”的,为了克服传统教育死读书的教育氛围,使“读书的教育”变为“行动的教育”,在学校这个狭小范围内是不可能实现的。
3.3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教学做合一”是建立在批判传统教学方法读死书,死记硬背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做事教和学的中心。陶行知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他认为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把教育看作老师的事情,同时强调实践,行动引发出新思想,新思想产生新创造,陶行知在论述行动,思想和创造之间的关系时引用了一个恰当的比喻,行动为老子,思想为孙子,创造为孙子,要把教、学、做统一起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包含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来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4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4.1 “生活即教育”对教育的启示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动因是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通过教育改革不断推动社会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这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神相契合,陶行知主张“教育要适应社会之需要”,“活的教育,就是要与时俱进”。所以,根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我们要建立一种建构主义的动态的教育观。传统教学注重固定知识的传授,基础教育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是固定的,但是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我们要注重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把社会上主要的生活技能搬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理念,注重生活层面的学习,才会使学生的生活更加精彩,使教学目标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4.2 “社会即学校”对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大教育观,“社会即学校”是对其生活教育理论范围的扩充,把一切社会中的因素都纳入到教育体系中来,教育呈现一种开放的状态。在大教育观下,教育与社会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要想解决教育中的具体问题,仅仅从教育角度考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与社会其他方面相联系,构成一个和谐统一连贯的整体。例如,解决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之间恶意竞争学生资源的问题,不能仅仅依赖教育改革,必须通过改革工资制度,劳动制度等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3 “教学做合一”对教育的启示
1921年陶行知通过考察美国教育,观察中国的教育现状,认为中国传统教育以教材,教师,教室为中心,學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教材转,一切以教材大纲为宗旨,以考学为目的,脱离实际,缺少实践,忽视了学生成长的需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教学做合一”是他的方法论,是他在教学实践地过程中提出来的,正是在批判传统教学的这些弊端。教学做合一指的是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中对做的解释是能够产生新价值行动,在劳力上劳心,手脑并用。为此陶行知提出过中国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当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教学工作,学习工作中,教师主要就是引导作用,改革传统教学弊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不断地发现创新。陶行知曾说,真正的教育必须要培养能思考,能建设的人。
参考文献
[1] 戴荣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内涵及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教育教学研究,2007.5.
[2] 金林祥,李庚靖.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华东师大学报科教版,2000.1.
[3] 成尚荣.陶行知课程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4] 秦学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还有没有现代价值[J].行之研究,2003.1.
[5] 黄晓玲.试论陶行知教材思想的现实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5.5.
[6] 何红梅.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造就新一代小学教师[J].教育研究,199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868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