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育在人们的观念中是让学生考上好大学,毕业之后找到好工作,或是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学有所用,往往会有忽视教育终极目标的倾向。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最大期望是:教学生如何做人。这成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就已经开始了世界性的教育反省。提出现代人的教育“不能忽视另外一半教育”。即不能偏重认知,忽视道德与人格,忽略情感。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父母离异后孩子走上堕落的不归路,留守儿童的违法事件,学生的频频自杀等,都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主要是因为没有和谐健康的情感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的缺失。当今孩子们的情感现状不容乐观,他们少了单纯真诚的情感,多了些情感冷漠与学习的消极情绪。学习方面也没有更高的目标,只是完成父母学校交代下来的任务,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对集体对他人缺乏热情和包容。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以及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造成部分学生的“厌学”思想,这些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出现了偏差。所以,学校教育在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的同时,更要通过情感性的教育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愉悦的学习体验环境。然而反观当前的教育现状,我们不得不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必须真正地把教育的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之上,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培养他们对未来人生的积极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教育的具体目标
1 语文层面上。改革开放以来,当人们的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爱国教育却慢慢地冷却了。所以通过语文课的学习,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祖国的语言,进而热爱民族的文化,这也是语文课很重要的任务。没有对语文的热爱,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难以实施。
2,情感层面上。情感是可以感动人升华人的。第一,感动人。这个是比较低层次直观的效果。通过情感教育唤起现在学生的最真挚的爱、感恩、慈悲,甚至是怨恨,悲伤,等等。让学生麻木的感受有所点化。让他们在感受种种情感的同时,并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第二,生化人。这个是比较高层次的。在丰富了学生情感世界的同时。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提升。
3 学生发展层面上。经由情感的启迪,使学生在具体的感知和情感活动中逐渐认识自我、了解人生,涵养以爱生命、爱生活、爱人类为底蕴的人文情怀,完善人格,提高人生境界。基于上述目标和对情感教育的认识。经过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笔者提出如下三种情感教育策略,即激发策略、体验策略与抒情策略。
三、情感教育的策略
1 激发策略。主要的目的是唤醒。让学生意识到在世间是有真实的情感存在的。从而让学生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世界。这就需要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营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触发、引起或唤醒学生的某种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阅读活动中。缘境人情是该策略的核心,也是实施这一策略的关键。因为情感具有情境性特征。激发策略正是依据情感的情境性特征和感染性特征而设计的。
2 体验策略。重在让学生展开情感过程、体味情感并使情感得以陶冶的一种情感教育策略。亦即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投入到文本世界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感染和陶冶。学生的自主参与是体验策略的核心。让学生参于其中的体验就成为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情感教育策略,尤其是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这首先是由文学作品的自身规定性所决定的。因为, “文学是对人的生命、生活及其意义的叩问,是情感的领域,是价值的体系”可以说,文本就是一种生命体验的载体,一个文本就是一个情感世界、生命世界。其次。这是由体验的自身规定性所决定的。
3 抒情策略。指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言语、文字等手段使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得以外化和迁移。因为阅读过程本是阅读吸收和阅读表达相统一的过程,是内化与外化的全程阅读。情感教育不能止于阅读过程中情感的由外而内的吸收,还必须有情感由内而外的抒发;不能止于人情得意,还要使学生的情感借外物以迁移,使情感言语化、实践化。迁移外化是抒情策略的核心。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这三种策略,基本依循了情感的运动轨迹,也大致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由整体感知到具体理解再到整体认知的规律。如果说情感激发策略重在以具体的感知唤起学生的情感,那么,体验策略是阅读主体间的情感交流与融合,是情感的展开与深化。而抒情策略则重在以情感表达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巩固和拓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17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