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运用新理念,激活美术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那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美术产生较浓厚的兴趣并做到乐学、善学,我认为激活美术课堂是教学的根本任务。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是有机的整体。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借助幻灯、录音、录像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音乐、影视、图片等艺术资料,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可以丰富、印证和深化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如讲“泥塑彩鸟”一课时,我走进课堂一言不发,先在投影仪上出示一片森林的图片,接着在录音机里播放鸟的声音。起初学生都莫名其妙。过了一会,学生不由自主地随着动听的鸟声讨论开来。然后,我指着黑板上的森林说:“原来在这片森林里生活着好多种鸟类,可由于当地人们的乱捕乱杀,把鸟儿都吓跑了。现在他们知道错了,想请同学们帮着把鸟儿请回来,你们打算请哪些鸟回来?”意境的创设使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各抒己见。在这种良好的情境中,我因势利导地引入了新课。实践证明,创设一定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收到“曲径通幽”之效。
  二、开放教学组织形式,开拓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长期以来。班级授课制一直是我国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转变,对美术课来说,班级授课制固定的教学空间、固定的师生关系根本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创造性的开拓。因此,我们势必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开放。课前注重实践体验美术课教学的素材源于生活、源于社会、源于学生的体验,因此要重视课前的实验和切身体验。如教学“我的花瓶最漂亮”前,让孩子们认真观察生活中(家里、商店等处)的花瓶,大致了解:花瓶都有哪些形状?外形有什么特点?瓶的花纹设计怎样?都有哪些颜色?这对于课堂上孩子折、剪、装饰花瓶,相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中则注重向学生开放讲台,目的就是打破老师独霸讲台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如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变换课桌的摆放形式(舞台式、圆桌式、小组式等)或将学生直接请到讲台上。课后注重拓展延伸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只停留在40分钟的课内,而是要把美术课的学习带出课堂,带向社会,带向生活,直至终身。如学了“中国剪纸”后。学生了解到中国剪纸是中国民间美术中的一朵奇葩,进而关注剪纸,关注中国民间美术,关注生活,美化生活,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开放学生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当儿童步入学校,走进课堂,他们的自主性便更多地体现在自主学习上,因此,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独自克服困难,他们便会形成坚强的自信心,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并善于通过多种方法使儿童在学习中逐渐学会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获取成功。我没有灌输给学生“该怎么去做橡皮泥”,而是让学生先通过观察我的操作示范,然后自己动手做,最后才让学生回忆刚才用到了哪些技法。学生由于有了直观的观察和实际的操作,现在让他们归纳已是水到渠成。果然,学生的反应非常热烈,他们踊跃地举手介绍自己的经验和方法。有的学生还发现,在制作同样的物体时,可以用不一样的方法,等等。这时,我趁热打铁,提出第二个问题:还可以想出哪些新的方法?学生在经过讨论和尝试后,又获得了许多新的方法,如:卷、点、刻……显然,由于这些方法是学生自己通过努力而发现的,因此。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小小的成就感。我再适时地加以鼓励,使每一个幼小的心灵都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四、重视学生作业的评价,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每个人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认可自己,小学生更是如此。在这一阶段,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很幼稚,这时他们的画充满了梦想与天真的色彩。他们非常渴望老师对自己画的画有一个好的评价。可以说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他们以后能否继续保持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挖苦;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用真诚和善良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作业,在批改作业的时候。教师要尽可能挖掘出它的优点。并加以表扬。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长处,进而增强自信心,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评语要人文化,突出其优势,即使是不太好的地方也要用婉转的语气说出来。并指出以后改进的措施。给学生写评语时不要千篇一律,诸如“真好、不错……”之类的言辞,这样根本起不了表扬的作用。我在写批语的时候,总是反复比较,斟酌再三,然后再下笔。关于批语的位置,也有讲究,就像对待中国画的落款一样,力争做到批语与画的自然融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19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