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小学生习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然而我们总是习惯去寻找“花丛中”的“刺”,我们总是居高临下,对着孩子稚嫩的笔墨评头论足,细细想来,我们干的却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刚刚萌发的“芽”被剪掉了,滋生的热情被稀释了,作文还有什么魅力而言?久而久之,孩子们累了、怕了、厌倦了。
  那么怎样把握好评语的“度”,把一条条富有个性的评语当作一件件精美的礼物送给学生,让学生易动笔,乐作文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与孩子交流的。
  一、以“第一读者”的身份同学生进行“笔谈式”的交流。
  学生的习作,大都来自于他们的生活,虽在习作之中遣词造句方面有些不尽如人意,但透过学生这些“天使”的语言,我们会感受到那是一种质朴的情感在缓缓流淌,是一颗颗纯真无邪的童心在倾诉……读后会让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欲与之交流的冲动。此时,作为第一读者的教师,提起笔写下读后的感受,同学生进行笔谈式交流,不仅拉近了读者与学生的关系,更主要的是在不自觉中激发了习作者的修改欲望。
  例如:有一学生写了《我爱春天》的习作。他是这样描写的:春姑娘来了,她来到了田野里,麦苗返青了;她来到小河里,小鱼游上游下的,好快乐;她来到了果园里,棵棵杏树桃树鼓起了花苞……
  读了小作者对春天描写,感觉大自然是那样生机盎然,禁不住提笔与小作者交谈起来:你笔下的春天很美,从绿油油的田野,欢快的小溪到含植待放的树木花朵……只不过老师不明白,杏树与桃树会同时开花吗?有点不信,要不你再观察一番?教师以委婉商量的口吻同学生进行笔谈,那充满文学气息富有示范性的语言,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亲切、信任与期望,又让他们找到了被尊重的感觉。学生在这种情境之下,就很容易接受教师的建议,修改文章。
  二、以“知心朋友”的身份同学
  生进行“心灵”的交流。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生作文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生存,两者要和谐地统一起来。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教师就要善于通过学生作文走进学生的心灵,如春风化雨般与之产生心灵对话,从而启发学生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追求。
  例如:我们班的一名同学有一次作文中写道:“我是一名‘差生’,在同学们面前总是抬不起头,我害怕大家的眼神”。我引用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劝勉她不要理会少数人的看法,同时也另写了一段话“……愿一切烦恼都随晚风飘散,明天头上又是一片晴空”。老师借学生作文,巧妙拨动学生的情感思维之弦,使他们能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同教师畅谈自己的心里话,老师悄悄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慢慢地让学生在信任的基础上,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确立起自己人生的目标,让“心灵对话”真如甘霖悄无声息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三、以“寻宝者”身份同学生进行“赏识性”的交流。
  著名的作家王旭锋说得好“儿童写的东西,就是天使说的话,孩子们说得不太好是正常的,说自己的话才是最重要的。”天使的话我们怎么随意去删改呢?在批改学生的习作时,我们一般都是多开绿灯,寻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就此进行鼓励。学生作文中对一个动作、眼神的描写;或者一个恰当的词语;一句得体的话语;或者是开头有魅力,结尾有深意;或者是标题亮丽,点题恰到好处,都值得我们去发现,去赏识,就是对有些学生抄袭的作文,我们首先对其进行肯定,再以委婉的方式评论,以便学生容易接受,且受启发,让学生在作文中找到信心,增加满足感,鼓起进步求成功的勇气。在赏识中,学生更愿意敞开心扉,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写作兴趣也会巨增。
  总之,教师在写评语时,能把握好自已的身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欣赏习作,你会觉得这边风景独好。如果我们变挑剔为赏识,让作文激励的话语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孩子们的心中,让成功的感觉融入到孩子身体,让温暖的阳光照彻孩子的心间,那么,孩子们将拥有一片绚丽的蓝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22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