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低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学语习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文学习的外延即生活。因此,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渗透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用生活经验理解词句、利用游戏完成练习,使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快乐,感受语言的魅力,形成学习语文的习惯。
[关键词]学语习文;低年级;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3-0044-01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他强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决定我们的语文教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不仅要引导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以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一、在语文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的法则根据学的法则,学的法则根据做的法则;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是服从于学的,而教、学又是服从于生活需要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生活积累少,活动区域有限。教学时,如果将课文内容跟生活建立某种联系,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就能引发学生的心灵体验,使他们和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如,教学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影子》一文,为尽快建立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在上课前,教师录制了月光下人行走与影子情景。课上播放给学生观看。通过眼睛看,心里想,学生很开心,纷纷说道:“我见过影子!”“影子和我是好朋友。”……这样,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时,让学生再深入去读文本,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就不难了。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把教、学、做合一。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将阅读教学与认识世界、内心情感、感受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因此,我们要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在教学中渗透生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一)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词句
比如,教学《比尾巴》一课,在帮助学生理解“弯” “扁”两个词语时,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和‘弯’意思相反的詞是什么?‘扁’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学生很认真地想,说出自己的理解。“我家门前的路很直。”一个学生举例说道。学生非常踊跃地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理解了这两个词的意思,并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利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完成课后练习
小学生天生喜欢游戏。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这一特点,以玩游戏的形式完成课后练习,实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语文知识,形成初步的语文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如,《比尾巴》一课,课后练习第二题是一组一问一答的句子。教学时,可以设计了同桌问答的游戏,一个学生问,一个学生答,引导学生学习。一个学生先问:“谁的尾巴最可爱?”另一个学生回答。学生可以回答“兔子的尾巴最可爱”,也可以回答“猴子的尾巴最可爱”“小松鼠的尾巴最可爱。”然后,交换角色。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进一步熟悉一问一答的语言表达和句式,学到了语文知识,训练了口头语言的表达。在此基础上,拓展开去,做更多的问答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语言。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能力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语文学习要与生活联系,同时要求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1.做做小实验。小学生好奇心重,喜欢动手。在动手实践中,他们容易学到更多知识。如,《乌鸦喝水》这一则经典寓言故事,描写了一只遇到困难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乌鸦。在学习时,为了让学生深刻领悟做任何事情都要开动脑筋想办法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小实验。要求学生先在矿泉水瓶子里装半瓶水,然后往里面加小石子并观察水渐渐升高的现象,最后说说水升高的原因。
2.改编故事。小学生想象力特别丰富,凡事都喜欢想一想。在想象中,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如,《乌鸦喝水》一课学完以后,我让学生改编故事:“在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的情况下,乌鸦还能用什么方法喝到水?”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3.种种植物。学习了课文《四季》后,我鼓励学生回家拿小花盆种指甲花、蝴蝶花、茉莉花等。学生都积极动起手来。过了一段时间,我让学生说说:“你种了什么花?花种活了吗?你是怎样种活它的?”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举手,争着发言。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践,做一做,说一说,能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
(责编 韦 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523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