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英语课堂中“四重四轻”问题纾解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前,小学英语课的组织、设计与建构中存在“四重四轻”现象,即重多媒体应用,轻常规教具的辅助;重提问数量,轻提问质量;重小组合作形式,轻合作效果;重情感性告知,轻自主体验。教师应正确对待多媒体应用,关注课堂提问质量,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关键词]小学英语;“四重四轻”现象;纾解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5-0046-02
  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要从教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长期以来,在小学英语课堂中,一线教师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出现了过度“折腾”的“四重四轻”现象:重多媒体应用,轻常规教具的辅助;重提问数量,轻提问质量;重小组合作形式,轻合作效果;重情感性告知,轻自主体验。为此,笔者展开了积极的实践,以译林版英语三年级Unit7《Would you like a pie?》教学为例,针对教学中的问题,一一提出行之有效的纾解策略。
  一、合理应用媒体,突出教具的辅助作用
  某次教研课上,执教教师在对“egg”这一单词进行导入设计时,播放了约三分钟的课件,内容是关于复活节彩蛋游戏的场面。当画面定格于彩蛋上时,教师提问“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学生对照教材新知识点,响亮而整齐地回答 “Egg!”。从课堂的导入方式来看,利用精彩的视频开启教学,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也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对于教学内容与所选择的视频素材来说,可能还需要更多地关注其是否合理、高效。一个单词“egg”,用三分钟来认识,未免有些“奢侈”。在课后询问该主讲教师关于视频引入的课时占用问题时,教师提出“平时单一的导入方式,学生会觉得没有新意,课堂教学也无吸晴点”。这样的理由是难以站稳脚跟的,对于英语课堂教学来说,难道只有“标新”才能开启高效教学吗?时下,在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多媒体应用似乎占据了绝对的地位。往往一节课中,声、光、电轮番上阵,导致英语课被各类多媒体课件“包裹”,包括课堂导入、趣味问答、知识巩固、课后作业等环节,都将“视听”教学作为重点来对待。当然,多媒体课件以其丰富、直观、形象、动态的视听感知方式促进学生多重体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但是多媒体的使用不在于越多越好,也非必不可少。学习英语,更多的是让学生能够从英语语言学习活动中习得知识、技能和获得语感体验。如学习“chair”“table”“desk”“sofa”等器具类词汇,自制教具等方式就很实用。通过展示卡片等方式加深视觉对比来促进学生的听、读、看、思,是有效的教学途径。所以说,当前英语课堂“重多媒体,轻传统教具”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重新对待。对于难以说明的和难以创设情境的一些词汇,如古迹、国家、气候等,可以借助多媒体直观呈现,化解理解阻碍。对于一些日常生活类的词汇教学,则可以让学生通过触摸、察看等方式进行快速认知,而不需要刻意、过度地使用多媒体,这样反而转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注意力。
  二、注重提问质量,增进师生间对话效果
  提问是小学英语课堂最常用的策略之一。在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中,一节课甚至出现了几十个诸如“Are you ready now?”“Are you all right?”“Can you sit well?”“Do you like watching video?”等与教学目标关系不紧密的提示性提问、参考性提问。这些提问在课堂上多次出现,似乎构成教学设计的一部分,但却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低效。从提问的类型来看,展示性提问需要对应明确问题,需要给予直观表达;参考性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也不需要学生进行明确回答。因此,从这些提问的设计中发现,学生回答“yes”或“no”的问题居多,而真正言之有物的提问偏少。从课堂秩序来看,学生虽能够整齐划一地回答“yes”,看似很紧凑、互动性强,却无形中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教学不是表演,学生也并非教师的教具,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学习思维的有效性。提问数量过多,提问形式单一,无法更好地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因此,教师需要从提问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优化提问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问得好、问得巧,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如在一些文本解读教学中,对于问题的选择,要能够立足文本、联系学生,体现提问的综合性,使学生能够从文本中发现问题,培养推断能力,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成为师生对话交流的有效媒介,发挥问题在知识建构中的积极作用。
  三、关注问题价值,适当引入小组学习
  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也鼓励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英语课堂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共同讨论、合作互助,增进了学习自主性,也让课堂活跃起来。但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光看“热闹”,更要关注探讨的问题有没有价值,能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教学“Story time”板块,教师让学生结合教材所示图片进行探讨:“Look at these pictures and discuss them.”学生在观察图片后,与同伴进行讨论:“Would Helen like a cake?”“How many children are there in the picture?”这些问题看似被讨论得很热烈,但讨论的内容却浅显,未能深入探究知识情景。很多情况下,学生讨论的问题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之间还存在距离,小组讨论的方式还不够科学、合理,且在探究问题中缺失明确的分工与及时的引导,使得合作学习低效甚至无效。事实上,缺失竞争、合作、有效分工的小组合作学习,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也无法达成合作学习的目标。所以说,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要结合学生的学情,遵循同质异组、异质同组的原则,合理划分小组成员,使学生明确各自的分工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能为了追求“短、平、快”或是所谓的课堂热闹,而让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四、努力创设情境,构建情感体验的平台
  新课标下的小学英语课堂应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课程设计上,教师要仔细分析教材,努力创设情境,构建学生情感体验的平台。如在Unit7 《Would you like a pie?》的教学中,重点句型是“Would you like...?”。在课堂对话设计时,教师首先创设趣味情景:“Now, I’m hungry. Let’s go to the KFC!”学生回答:“Great!”然后,教师结合多媒体图片来创设对话内容:“Would you like a hot dog?”“No, thanks.”“What about a hamburger?”“No, thank you.”“What about an ice-cream?”“Yes, please.”在本节重点句型的训练中,教师的提问从热狗、汉堡包开始,延伸到冰淇淋,学生最后选择冰淇淋,表达出自己真实的喜好。同样,在关于快餐的饮食安全上,教师可以提问学生“Do you like fast food?”,很多学生都会说“Yes!”。接着,教师要给予补充说明:“KFC is delicious. But we can’t eatoit overeat. too much. Because fast food is bad for our health.”对于背后的原因,教师则布置小组探究任务,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了解快餐的利弊,有效构建了深入实践的情感体验平台。
  总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面对“四重四轻”现象,教师要合理应用媒体,突出教具的辅助作用;注重提問质量,增进师生间对话效果;关注问题价值,适当引入小组学习;努力创设情境,构建情感体验的平台,增强课堂教学成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特约编辑 丁心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527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