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三力”培养,提升语文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基于新课程理念,我们应继续以提升语文素养为核心,关注学生读文能力、思考能力和语用能力这“三力”的培养,加强和改进学习过程的指导,构建扎实的语文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真功夫。
一、抓好读文习惯,打好理解基础
读文能力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处理,需要有良好的读文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教师应教给学生有效的读文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文习惯,形成较强的读文能力。
读准是培养读文能力的第一步。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文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学生明确文意,为进一步的思考作准备。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坚持进行读文方法的指导。如提出“字字出声,读文慢”“咬文嚼字,读懂文”“圈圈点点,找题干”等要求,理解文段的意思。多形式、多渠道地对学生仔细读文的习惯进行指导和训练,逐步提高读文能力。
准确把握文意是读文能力的关键。引导学生先从字里行间捕捉有用的信息和线索,提取关键词或信息,弄懂文段的表面意思;接着对文段的表面信息要进行分析,由表入里,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弄懂文段中表达的引申含义;还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的背景,文章的体裁,把握文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了解篇章的结构,体会文章的基调,探究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等。这样读文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理解会更全面更到位。
二、培养阅读习惯,提升思维能力
语文学习要引导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把阅读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分析、问题解决、体验方法,形成一定的阅读策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最后形成思维能力。
归类阅读类型,明晰思维方向。课内外阅读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阅读理解的训练大致分为提取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结构脉络、把握文章主旨、在语境中理解词义、读懂文章的表达方法、理解文章细节、鉴赏评价内容、推断文章及延伸表达等能力题,进行这样的阅读归纳,有利于学生针对性地进行思维能力培养。
聚焦问题设计,引领思维发展。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思维训练的问题,使语文教学更显思维的内涵与张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自然之道》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在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这样的问题就能让学生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使思维得到了激活与训练。又如《七颗钻石》可这样设计:水罐这一系列的变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用上“当……的时候”“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来回答,从而在用变化的言语训练来表达水罐变化的神奇。教师引导学生重点研读时,可聚焦三点即重点、难点、特色点,进行阅读思考和探讨,在问题引领下,进行语言运用,展开思维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力。
指导课外阅读,激活思维活力。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心理、大脑、神经系统随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和感知要求会发生阶段性变化,因此向小学生推荐读物,必须要有阶段性、层次性、多样性。小学生的读书启蒙应当让学生首先接触的是水平较高,趣味性较强,能引发好奇心的读物。面对第一学段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推荐注音插图的童话、儿歌、寓言、科普故事等,推荐的读物最好是以名篇为主。而第二、三学段的学生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可以推荐具有探究思考性的经典儿童小说、儿童作品、历史读物、科普读物、古典小说、人物传记、人文地理书籍等。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的读物让他们去读,如《广州日报》《小学生学习报》《现代中小学生报》《岭南少年报》等,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收看《新闻联播》《广州新交际花》《科技博览》《动物世界》等节目,培养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习惯。注重各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不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又将各学段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横向联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培养呈连续性、整体性。
三、注重多元训练,习得语用能力
语文学习的核心是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力就要聚焦语用点,强化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关注表达方法的领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真正的语文课堂,是引导学生亲历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交流、分享经验与成果的课堂,是情感激荡、思维碰撞的课堂。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文的文本范例作用,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的切入点,让学生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在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的基础上,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多元练写,从仿到创,逐步提高语言的感悟力和表达力。如《慈母情深》一文可以设计“学习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语用训练点。《桥》与《慈母情深》的语言特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语言十分精炼,文字少,画面感却特别强,如“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一个短句就是一幅画,正是通过这样拟人、短句的环境描写,烘托出人物的品质,因此可以设计“学习运用拟人、短句的写法描写某一个场景时的环境,表达出自己的喜悦、恐惧、惊慌等”。这样借助文本随文练笔,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在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的基础上,还能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进行语言、表达方法的迁移与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得言、得法、得能。
关注学生读文能力、思维能力、语用能力“三力”培养,在教学中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指导有力度,训练有强度,练习有梯度,课堂就会简约而高效,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感悟语文的美好,品味语言的美妙,打好人生的精神和智慧的底子,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核心素养,真正建构起扎实的语文学习。
责任编輯 龙建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668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