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家、校、社”联动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梁慧勇
摘 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层面分析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症结,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家、校、社”联动模式的概念与内涵进行研究。认为“家、校、社”联动模式即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协调配合,共同培养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从而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的一种形式。其中,家校合作是基础,家庭为引导,社会为补充,三者合力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学校;家庭;社会;体质健康问题
中图分类号:G80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9.04.016
1 前言
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长期以来始终是我国学校体育界难以回避的话题,如何才能真正消解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下滑趋势似乎也成为学校体育寻求“自我救赎”的关键。作为社会化的个体,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不能完全归咎于学校体育的“失责”,还应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仅仅通过学校范围内的监督促进政策自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本研究通过从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个角度分析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症结,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家、校、社联动模式”进行研究,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2 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我国体育整体事业逐渐繁荣发展。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到“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推进,再到校园足球活动的广泛开展,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昭示着我国正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在此时代背景之下,由于缺乏足够体育锻炼而生成的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体育锻炼不足则成为青少年体质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促进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是解决其体质问题的必经之路,而全面了解青少年缺乏体育锻炼的原因无疑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作用。
青少年缺乏体育锻炼的原因由其所处环境导致,主要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首先是学校层面,学校体育的功能缺位是形成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在我国,应试教育现象是从小学到大学均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受我国长期以来的考试制度以及社会观念影响,应试问题仍普遍存在,国家相关部门虽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扼制应试教育问题,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应试教育现象不仅没有被扼制,反而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将智育作为学生发展的唯一目标,将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主要标准,关乎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体育则被边缘化,成为“小三科”,甚至正常的体育课也经常由于体育老师的“被生病”而由其他科目所取代。
其次,家庭体育环境的影响是导致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父母的体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体育锻炼情况,父母体育锻炼意识强的家庭更容易鼓励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然而,现如今的大多数家庭体育意识观念较为薄弱,为了能够让孩子更好掌握各科知识,在学生放学之后多是选择为其报名各类补习班、作业班,课后的所有时间几乎都成为学校“智育”的补充和延伸,即便部分学生想要进行体育活动也会招致父母的阻止。
最后,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重要诱因。就教育而言,经济、社会的进步一方面带来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资源,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不良的诱因,如网络游戏、电子产品、垃圾食品等,这些诱因无时无刻都在诱导青少年远离操场。与来自学校、家庭的影响不同,社会的影响更具有侵略性,极易使青少年产生成瘾现象,难以克制。社会的不良诱因一方面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对其身体造成直接负面作用,另一方面则不利于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间接阻碍其身体素质的发展。
总而言之。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症结在于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而根本原因则主要来自学校层面的应试教育问题、家庭层面的体育锻炼意识淡薄以及社会层面的诸多不良诱因等。因此,促进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从而增强其体质不能仅从学校层面着手,还应将家庭、社会层面的因素考虑在内,形成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者联动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模式。
3 “家、校、社”联动模式的概念与内涵
“家、校、社”联动模式即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协调配合,形成以学校为基础与依托,以家庭为核心,以社会为导向的三方合力,共同培养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从而提高其身体素质水平的一种形式。目前,家庭、学校的两方合作在体育学界早有提及,但现实中却少有具体实践,且家校合作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处境的边缘化、实施的被动化、参与的消极化等困境。与家、校合作相比,“家、校、社”联动增加了社会维度,社会不是简单的社区,而是包括了社区、企事业单位、体育公司、体育组织等在内的社会力量。通过增加社会维度,一方面更容易调动家庭维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引入社会力量为学校与家庭提供资源,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首先,在“家、校、社”联动模式中,家校合作是基础。校园是青少年学生的主要生活、学习环境之一,并且学校教育中的学校体育教育本身肩负着发展青少年体质,增进青少年健康的责任。因此,学校必然是实现“家、校、社”联动模式的先决条件,是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环境基础。在学校维度,要保证学校体育的功能得以发挥作用,即保证学生能够参与足够多的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与课余体育训练等。积极宣传推广体育锻炼的益处,开展观念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体育课以兴趣培养为主而非单纯枯燥的体力活动。另外,由教育部等国家有關部门牵头,制定《家长教育法》和家校合作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配套政策,以制度的形式让家长承担并履行子女体质健康促进的责任与义务,形成以学校为基础的家校合作结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校教育再好也不如父母的言传身教。家长并非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协助,二者处于平等地位,甚至有时候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在家庭与学校的关系之中,两者要及时沟通与协作,学校方面力求发挥体育教育的功能,家庭方面则监督与引导青少年。一方面改善其家庭生活的环境,营造家庭体育的氛围,从而带动其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另一方面积极向学校提出相关建议,促进学校因势利导地培养每一个学生。 其次,与家、校之间的联系相比,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更为贴近生活化。因此,父母应多带领孩子参与社会体育活动,如社区体育比赛、社会上的体育运动项目培训班等,调动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其避免接触不良社会诱惑。社会方面,社会体育群体与组织可以专门组织各类亲子体育活动和青少年体育赛事与活动等等。不同社区、家庭之间也可以组织相关体育活动,进行以家庭为单位的体育赛事与联谊活动,将体育锻炼与体育活动融入到生活中去,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场地资源方面,社会应建设、开放更多体育场馆,以满足更多家庭的体育需求。
最后,学校与社会相互协调配合是联动模式的重要手段。学校在发挥自身体育教育功能的同时可以与社会力量积极合作,接受社会力量的资助与赞助,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性群体体育活动。社会上的企业、事业单位等有条件的开放自身体育场地为学生提供场地条件。同时,社会上的体育组织与学校合作积极举办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学校鼓励学生参与赛事,为其提供时间保障和训练条件等。
总之,“家校社”联动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模式应以学校为基础,以家庭为引导,以社会为补充,必须三者合力,协调合作才能更好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症结问题,从而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4 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关乎祖国未来的强盛与发展,其体质健康情况与整个国民体质状况息息相关。因此,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刻不容缓。而找准症结所在,从而根据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方面存在的影响因素构建起家庭、学校与社会的联动促进模式,对问题的解决无疑有一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新威,李薇.以人为本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中的问题[J].体育学刊,2016,23(5):110-114.
[2] 郭振有.应试教育之弊端:反科学发展观[J].中国教育学刊,2005(9):5-6.
[3] 孙洪涛等.家校合作: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实然与应然[J].体育学刊,2018,25(6):91-95.
[4] 楊韵. 被“应试”捆绑的体育:对学校体育发展困境的反思与批判[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5):62-66.
[5] 王玮.南京市小学家校体育合作实施途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6] 李新威,李薇.我国校园足球的异化现象[J].体育学刊,2015,22(5):1-4.
[7] 杨燕国.上海市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促进的学校、家庭、社区联动模式研究——以卢湾区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2.
[8] 谢宜轩.基于社区体育俱乐部构建社区、学校、家庭青少年体育网略——场域视野下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9] 郭培鑫.基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家校体育一体化指标体系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64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