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时期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班主任工作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谭俊海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符合新课改对小学教育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较好的心理素质。简述在小学班主任日常工作中此项内容的渗透意义,并从教育氛围、教育活动、课堂渗透、家校共育等方面阐述具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主任工作
在教育改革逐渐深入过程中,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方向倾斜。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受到了广泛关注,此项教育的有效性决定了教学质量。在小学班主任的工作中,适当将此部分内容融入其中,可促使学生心理不断健康成长。
一、心理健康教育向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渗透意义
在小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按照学生实际心理发展的规律,使用科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促使其全面健康成长,完成小学教育最终目标。同时,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属于素质教育当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如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班主任属于学生在校教育的主要负责人,因此应为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做出指导。小学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一旦学习、生活方面压力较大时,可能导致出现各类心理问题。对于此种情况,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将心理健康方面教育渗入其中,可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心理问题,帮助他们顺利解决生活、学习方面遇到的困难,促使其健康成长。
二、新时期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
1.营造健康教育氛围
班级是小学生展开学习的重要场所,班级氛围对小学生成长至关重要。因此,班主任应为学生创造健康的班级环境氛围,促使学生更加专注地参加到学校学习和生活当中,健康成长。班主任可按照学校办学特色,结合班级文化,为学生创造健康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到轻松、愉快。在打造班级的文化过程中,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增加健康知识宣传力度。例如:使用各类装饰物来装饰班级,在班级内布置适当绿色植物、张贴积极标语等,让学生形成主人翁意识。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每个学生齐心合力,共同营造舒适的环境氛围,学生作为班级主人,培养学生形成集体荣誉感,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
2.开展丰富教育活动
当前,部分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班主任开展心理教育过程中,可通过日常活动,将此部分内容渗透其中,为学生举办各类利于心理健康的活动形式。同时在素质教育要求下,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学受到了广泛关注。在参加实践过程中,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对事物的感知与体验能力,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形成。对此,班主任应利用好实践活动的载体,为学生与班主任之间展开有效互动奠定基础。在新时期,对小学班主任的具体工作有了全新的要求,在进行实践过程中,应转变传统重视学生能力的教育方式,重点做好实践过程中的综合管理,加大心理教育内容的比重,让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同时,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在实践活动的设计方面,班主任应提前做好准备,按照学生实际能力和心理状态,有计划地组织与管理,促使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得到意志的锻炼以及能力的提升。
例如:大多数小学生在家里受到家长的溺爱,可能存在过于自我的意识状态,对此教师可将“分享”作为实践主题,为学生举办活动,并在其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鼓励学生将自己喜爱的零食、玩具、书籍等带到班级中,和其他同学交换分享,让其在参与活动时能真正体会到分享的快乐,进而形成健康心理。
3.教学过程的内容渗透
部分小学班主任担任班级的某项学科教学工作,在小学学科的教材中,含有多种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因此,班主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做好心理健康内容的挖掘,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做好授课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以恰当的融入方式促使学生迅速接受知识,强化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将学科知识中富含优秀道德品质的内容渗透,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挑战。
4.实施家校共育
教育是學校、家庭之间互相配合的系统工程,因此,二者之间应该形成合力,实施家校共育,促使学生心理茁壮成长。当前,社会节奏不断变快,家长陪伴学生时间较少,对此,班主任应定期家访,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同时向家长反映其在校表现,向家长提出心理健康知识和正确的教育观念等内容,辅助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只有学校和家庭之间形成紧密地配合,才可促使班主任更好地将心理教育融入日常工作当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教育班主任工作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此,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渗透到工作当中,使小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荀丽.探究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8(30):195-196.
编辑 刘瑞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07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