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模式下理科新生学习适应性及策略摭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迪妹 李豪富 秦娟
摘 要:新高考改革打破原先的招生机制,实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统一高考相结合的新策略。新高考模式下的新生相对而言能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且自学能力较强,能充分利用学习资源。但大部分新生进入大学之后,面对大学教师快节奏的授课方式以及更具专业性的课程内容,依旧会在学习适应性方面存在问题。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方法不够合理、学习环境适应困难等方面。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新生的人生发展欠缺规划、学习要求改变较大以及自学能力有待提升等。文章最后从学生、高校以及高校与高中的衔接等层面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新高考;理科新生;学习适应性;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28-0027-03
一、问题的提出
国务院于2014年9月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这次新高考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幅度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高考制度改革,要求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浙江省作为试点之一,其具体做法有着重要的价值,如改革打破了原本的招生机制、学考减轻学习负担、双向自主选择等。当前,新高考改革带来的利与弊日渐显现,社会对于高考改革的成效十分关注。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对于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新高考模式下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如何,因此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17级大学新生是新高考改革之后的第一批参与者,他们的学习适应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高考改革的成效,对其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現实意义。
本研究以温州大学2017级经历过新高考改革的理科新生为对象,在进行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分析这些新生在学习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探讨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
二、理科新生学习适应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理科新生学习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2017级新生经历了第一个学期学习之后的寒假期间,我们对温州大学来自五个不同理科学院的95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新生在学习适应性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经历过新高考改革的新生中,有5.7%表示自己“完全有明确的学习目标”,24.3%表示自己“有较清楚的学习目标”,30.0%表示自己“有学习目标并知道自己为何而学”,40.0%处于“有一定的学习目标,但不清晰,在学习上动力欠缺”的状态。
(2)学习方法不够合理。经历过新高考改革的新生中,有4.3%的同学表示“完全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24.3%表示“有较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28.6%表示“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并适合自己”,42.8%表示“有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并非十分有效”。
(3)学习环境适应困难。经历新高考改革的新生中,有14.3%表示经常因为学习而产生沮丧、焦虑情绪,这说明部分学生在心理调节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其自我调整能力相对欠佳。有61.4%的学生认为“大学教师上课速度快、大学课程难度高”是自己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并认为这些因素是学习环境中最难适应的。有24.3%的新生认为自己自学能力还不够,未能找到足够的学习资料。
2.理科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原因
(1)人生发展欠缺规划。经历新高考改革的学生高一的时候便开始选课,身处高一,心却要考虑高三的事情。因此,他们在不断做出选择、不断考虑多种因素的过程中心智更加成熟。在选择选考科目的时候,他们需要考虑自己未来的专业走向与人生规划。因而,这群新生相较于未经历新高考改革的新生而言,在学习上会早早地具有目标性与计划性。但由于学生一直以来是以学习为天职,从小到大听着教师与家长灌输“你是学生,别的什么都不用干,只要好好读书就行”的思想,因此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缺少相应的规划,学习缺乏动力。还有一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受到父母的影响比较大,选择了自身并不了解与喜欢的专业,对前面的人生道路感到较为迷惘,因而学习目标不够清晰。
(2)学习要求改变较大。没有经历新高考改革的新生,没有面临选课的抉择。相较而言,经历新高考改革的新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意愿进行选课,这部分学生的个性差异更能得到重视与照顾,思维更加灵活一些,而且更加有主见。但是无论是否经历新高考改革,高中的学习模式仍是相近的。学生往往是以教材为基本学习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并时常采取题海战术,反复学习一些知识点。因此经过三年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形成了固定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面对大学里灵活的授课方式,更加复杂的课程内容与新的学习要求,许多大学新生会一时难以适应,偶尔会产生沮丧、失落的情绪。
(3)自学能力有待提升。大学课程比高中课程难得多,而且大学教师授课节奏快,课后学生还需要自己去找学习资源,师生交流也不如高中频繁,题海战术效果甚微。这样的学习环境与高中相比截然不同,已经习惯高中学习方式的新生会明显感觉到学习适应困难,这需要学生提高自学能力。高中的自习课往往会有各科教师来上课或者进行作业讲解,而在高校里,学生需要在寝室、自习室或者图书馆进行自学,需要较强的自律与自制能力。部分自制力较差的新生由于无人督促会沉迷于网络游戏,在学习上缺乏目标与自主性的学生自学能力提高缓慢、学习资源无法得到高效利用,导致学业出现问题。
三、理科新生学习适应性的解决策略
1.学生层面
(1)制订人生崭新规划。新生刚入大学,对专业的认识是较为欠缺的。在与部分新生的交谈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新生不清楚专业的未来走向,他们会问“学了这个专业以后毕业了要去做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新生的学习很难有针对性与目的性。 学生只有不断地认识自己的专业,才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只有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学习才能有十足的动力。有了学习动力,学生便会主动去考虑大学的各个阶段应该做些什么以及毕业时自己应该拥有哪些能力。这样,学生对于自己在四年里要获得哪些证书、修得哪些学分,每个月每一周每一天需要达成哪些目标等会更加心中有数,做到有条不紊。
(2)探寻个性化学习方法。大学课程难度更高,节奏更快,埋头苦学这种“死读书”的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大学里更具专业性和发散性的课程。新生应尽快认识到这一现状,调整学习状态,加强自主学习,摸索个性化的学习方法。要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以及图书馆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场所,而不局限在寝室自习。同时,对于大学课程而言,课前预习十分重要,这能够有效减少“不知道老师讲到哪里”或者“完全听不懂”等情况的出现。
(3)学习有效沟通技巧。初入大学的新生离开父母的庇护与熟悉的环境,应主动与身边的同学进行交流,才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万事开头难,初次交流可从家乡、兴趣爱好、学习等方面入手。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点并不少,只要愿意信任他人,适当打开自己的心扉,交流会顺畅很多、愉悦很多。此外,新生应重视对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不断学习沟通的技巧,扩大自己的人际圈。人都有展现自我的需求,在表达自我的同时学会倾听与尊重他人也必不可少。
寝室室友往往来自五湖四海,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上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差异。寝室是一个小家庭,是生活与学习的场所。寝室成员之间应做好沟通交流工作,相互包容,解决矛盾,自我反思,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互助的和谐氛围。
(4)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新生面对陌生的环境与同学,面对与高中截然不同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极易遇到适应困难,过大的心理压力无处缓解,便容易引发焦虑、失落等消极情绪。新生应积极主动地直面自己的內心,寻求减缓压力、走出困境的方法。首先,要乐观对待心理落差。进入高校的新生也许会发现大学的学习、环境、生活与原本预想的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一定的心理落差,产生失望、烦闷的情绪。既来之则安之,这时新生应正视自己的心理状态,乐观对待所面对的大学,热爱自己将要驻足四年的大学,以积极正面的心态去迎接之后的大学生涯。其次,要努力调节心理失衡。新生在高中可能是成绩优秀的尖子生,进入大学后,身边的同学高考成绩都很接近,原本的优越感会渐渐消失。新生难免会与同专业的同学进行比较,比较之下或许会放大自身的缺点,产生自卑感。因此,新生应学着以正面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同学,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积极自信地生活,谦虚踏实地学习。
2.高校层面
(1)学生发展个性化。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生活与学习背景,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经历与个性。因此,学校建立学生档案十分重要。要通过健全与家长联系的平台以及对新生进行针对性的访谈,深入了解新生的情况,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对于家庭经济较困难以及农村生源的学生,学校应给予更多的关爱与关注,有效落实勤工俭学工作,继续施行“绿色通道”政策,采取学费减免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社团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平台,各高校应重视社团的设立,完善社团的发展与评价体制,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取消部分虚有其名的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活动。
(2)课程授课更优化。部分学生认为教师上课仅仅是“复述课件内容”,课堂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吸引自己,因而在课堂上打瞌睡的并不少见。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有所改进,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师应该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吸取新的信息,形成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使授课内容更加吸引学生。同时,应在讲课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人格魅力。要做到为人师表,方方面面都需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往往能够受到大部分学生的喜爱。
此外,新生初次接触大学课程时,往往会感觉大学教师授课节奏过快。因此,教师要适当地减慢上课的节奏,后期加快上课的进度时也需要结合新生的反馈,循序渐进。
在课程设置上,教师应该结合专业情况以及往届师生的反馈对课程难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对学生要修的课程进行合理的增减。
在师生互动方面,高校师生的沟通交流与中小学相差较大。大学课堂几乎是师与生对话的唯一平台,而课堂上师生互动并不多,学生的课堂反馈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教师往往只能通过学生的作业等来关注学生的适应情况,因而健全师生互动渠道十分重要。此外,学生的适应是具有阶段性的,教师应对学生的适应情况进行及时关注与动态记录,了解学生的适应规律,为新生的学习适应提供有效的帮助。
(3)教育引导朋辈化。在迎接及帮扶新生方面,温州大学有班主任助理机制,该机制与其他高校的学长制异曲同工。新生的大学生活未开始前,班主任助理便建立QQ群,学院领导以及任课老师同时入群,引导新生提前认识学校、学院以及专业,减少开学后的距离感与陌生感,增加新生对老师、学长的信任感,对学校、学院、专业的认同感。
目前,温州大学班主任助理选拔方式是学生党员自主报名,参加围绕温州大学“学生手册”开展的线上笔试,学校从中择优录用,该选拔方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学校在班主任助理的培养、工作以及评价等方面仍需不断完善。有了制度保障之后,新生管理工作将更上一个层次。
(4)新生教育具体化。首先,新学期初,学校及学院可开展一系列讲座。在讲座内容方面,要谈及“大学四年应如何规划”,并分享前几届优秀学子的学习经验,让新生尽快地认识大学,认识专业。此外,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状况以及调整学习方法的讲座也是必不可少的。讲座形式以及频率方面,要做到合理化,考虑新生的实际需求。连续多天的讲座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因此学校应隔一周至两周开展一次讲座。其次,新生初入校园时,高校可开展一系列以“迎新生”为主题的活动。这样既可以展示学校已有的文化成果,加强新生对大学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又可以给新生提供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提升新生的归属感。通过“给四年后的自己写封信”活动以及“我期待的大学生活”主题演讲,学校可促进新生对未来进行积极思考,了解新生的需求。定期开展学生的学习座谈会,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适应状况,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 3.高校与高中衔接層面
(1)高校与高中的交流活动按需增加。新高考改革之后,学生需要考虑的不仅有目标大学,还有目标专业。高中生若有更多的机会进入高校提前了解相关专业,切身体验大学的学习氛围,则对大学的学习适应有益无害。因此,高校与高中要适当增加交流活动。
(2)高中课程体系适当改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中可尝试设置一些大学先修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与高中知识断层的问题。
(3)新生入学教育提前开展。入学教育不仅要在高校开展,中学也可以考虑。在高中,在熟悉的教师和同学的陪伴下,学生提前了解高校的学习以及生活,有利于做好心理准备,迎接新的人生。
四、结束语
大学新生初入高校,面对全新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必须学会适应,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投身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本研究虽然针对新高考模式下理科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从学生层面、高校层面以及高校与高中衔接层面等进行了一些探讨,但调查对象仅限于笔者所在高校的理科新生,不具有全面性,因此,研究成果可能会存在偏颇。希望本文的观点对高校新生的学习适应性研究能够带来一些参考依据,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李木洲.新高考改革与基础教育的应对[J].现代教育管理,2016(06).
[2]严侃,韦乐.浙江省新高考改革的思考[J].湖北招生考试,2016(01).
[3]范红霞,霍树云,徐慧,张绣蕊.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
[4]朱凌云,李健.大学新生适应特征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5]高淑艳,李洋,郑宇姝.积极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改善效果[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7(06).
[6]周湘莲,张卫良.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及教学管理对策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05).
[7]梅春英,徐学华.不同层次新生学习适应性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8]程斌,蔡为青.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及应对措施探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05).
[9]赵倩,牟道玉.优势视角下探索解决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新方法[J].高校辅导员,2012(04).
[10]张振亚.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80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