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策略摭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马倩如
摘 要: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对其步入社会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提升自我效能、培养心理韧性、完善学业规划、培养乐观心态四个方面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性。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自我效能;心理韧性;学业规划;乐观心态
中图分类号:G641;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29-0002-02
社会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支柱和栋梁,必须先对社会有所适应,才能进一步改造社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目前我国仍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所以,大学生需要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我国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要求统一起来。因此,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问题的研究,不仅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在自我效能这个维度上,与社会适应性的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学习管理、就业准备、人际交往和角色适应这六个维度息息相关;在希望与乐观这两个维度上,与社会适应性的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学习管理和就业准备这四个维度存在显著相关。可以说,大学生的心理资本越足,其社会适应性就越高。因此,探讨提高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的策略,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自我效能,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性
自我效能的来源有四种方式:第一种是亲身经历,即个体亲身经历一件事情的成功和失败,这种直接的感受最能影响自我效能。通常,成功的经历会提升自我效能,失败的经历会降低自我效能。第二种是榜样经验,即个体通过观察、了解与自身条件相类似的个体的成就和经验来激励自己,从而提升自我效能。反之,类似个体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第三种是言语激励,即通过别人的言语和行为来获得自我效能。激励者的权威性越高,越有助于个体自我效能的提升。第四种是情绪与生理状态,指紧张和不安的情绪状态不利于提升自我效能,心平气和的状态则有助于提升自我效能。根据以上四种来源方式,学校和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幫助大学生提升自我效能。
第一,丰富课余生活,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展示自己,获得认可,从而提升自我效能。大学是一个需要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大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家长、教师的认可和同学的赞扬,既能锻炼技能,又能提升自我效能。
第二,鼓励、表扬行为突出的大学生,以树立典型,发挥其榜样作用。学校和教师在无法兼顾每个大学生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树立典型的方法,让大家从典型身上看到值得学习的东西,用榜样的行为经历来激励自己,从而提高自我效能。
第三,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言语与行为的激励来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教师的赞扬和认可,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十分重要。同时,同学之间的相互鼓励和认可也是促进自我效能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四,让大学生保持良好心态,身心协调发展,从而提高自我效能。面对大学校园中激烈的竞争,大学生要认清现状和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凡事努力做到最好,若遇到失败就要调整好心态,切忌患得患失。
二、培养心理韧性,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性
大学生要有较强的心理韧性,能够积极面对逆境,有较强的复原力。为培养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增强大学生的复原力,学校和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面临逆境前的准备措施。新生入学后,学校可以安排新生进行军事训练,组织新生听关于大学生活的讲座,安排学哥学姐讲述学习与生活方面的经验,这些都是很好的准备措施。此外,教师需要在大学生还没有面临逆境的情况下,将可能会发生的状况告知他们,并传授以往大学生的解决经验和应对方法来帮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这样,新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就不会手足无措。
第二,面对逆境时的解决措施。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经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通常不足,遇到困难时很难完全依靠自己来解决,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这时,学校和教师要给予其最大的关注。教师要加强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从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去了解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教导他们自行解决困难的方法,让他们逐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第三,面对逆境后的复原措施。有些时候,事情不会按照人们的预期去发展。当大学生遭受困难和压力时,学校和教师要给予其安慰和激励。学校、教师和同学这些外在的支持系统,能够帮助大学生从困境中解脱出来,重新焕发活力。培养和保持心理韧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心理韧性无法在一次事件或一种行为中形成,因此学校和教师要拥有信心与耐心,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作为大学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戒骄戒躁,遭遇挫折时要调整好心态和状态,不能一蹶不振,要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完善学业规划,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性
希望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面对困难和压力,即使在逆境中也能很好地调整自己,并从逆境中走出来。希望是对未来的美好愿望,需要个体具备良好的自我肯定和完成目标的能力。学校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帮助大学生完善学业规划,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第一,激发大学生树立希望的愿望。相关研究显示,不同大学生的希望水平是存在差异的。所以,学校和教师要想提升大学生的希望水平,首先要激发大学生树立希望的愿望。要告诉大学生,什么是高水平的希望目标,应该如何制订计划去实现希望。有些大学生比较被动,习惯于依赖别人,这时教师就要帮助其打破这种依赖和无助的心态,让其看到自己的能力,并给予其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其摆脱消极的心态。
第二,教给大学生树立希望的方法。激起大学生树立希望的愿望后,教师就要教给大学生树立希望的方法。合理目标的树立和管理,是提高希望水平的重要因素。而大学生做好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是树立希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职业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未来职业可能遇到的助力与阻力,也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倾向和价值观,这对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有重要作用。
四、培养乐观心态,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性
乐观和悲观的人不同之处在于看待问题的态度不同,也就是他们认知问题的过程不同,主要体现在分析、建构、评价和解释问题的过程存在差异。一个乐观的人,其社会适应性通常也比较强。所以,学校和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乐观的心态,教育大学生调整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第一,教会大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做积极的解释和归因。乐观与悲观的根本区别是对问题的理解和解释不同。乐观的人习惯把困难理解为暂时性的、局部性的,而悲观的人则会将问题全部归结到自己身上,以致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越乐观的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也越强。因此,教师需要从归因方式上训练大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思路,让他们重新解释和接受过去的失败、痛苦及困难。这样,就能缩小消极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帮助大学生减少消极情绪的体验,促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第二,积极应对挫折和解决问题,消除不良心态。只拥有良好的心态是不够的,解决问题才是关键。所以,大学生要认清自己的能力,制定合理的目标,防止出现不切实际的状况,避免出现屡次达不到目标而产生挫败感的现象。教师要让大学生明白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即使是失败,也可以从中获得经验,为下次尝试提供依据。同时,对于可以解决的问题,要积极寻求应对方案,消除障碍或压力源。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尽量将其危害性降到最低,并接受现实,用乐观的心态看待它。
参考文献:
[1]戴斌荣,周健颖.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04).
[2]张晓东.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5(12).
[3]王刚,王秀敏,杨兵,张洪军.校企合作与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互动机制[J].职业与健康,2014(21).
[4]张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反思[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5]万顺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J].职业时空,2013(02).
[6]季元德,魏钢焰.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社会适应性之关系[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81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