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阅读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活动。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要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基本能力。阅读能力是综合性很强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智力活动。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受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学生阅读能力普遍不高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导致农村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低下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提高阅读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素养;阅读;阅读方法;教师指导
在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中,“读”尤为重要。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其他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农村初中学生由于自身和客观存在的一些原因,存在着阅读兴趣不浓、阅读能力缺乏等问题。如何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通过分析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一、农村初中学生语文阅读现状
阅读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目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仍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在阅读方面表现出如下弱势:
1.缺乏浓厚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自然不喜爱阅读。一些农村初中学生宁可看电视剧、打游戏,也不愿读书,尤其是课外书,导致阅读量匮乏、知识面窄、思维僵化,最终直接影响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2.缺少有效的阅读方法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有效指导,导致学生没有掌握精读、泛读、跳读、浏览、批注等阅读的方法,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3.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些学生在阅读时缺少耐心,不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而且很少做笔记和批注,更谈不上深学精思了。大部分学生即使读书也只是流于表面,很难有深刻的体会和感悟,再加上周围同伴不爱读书这种不良氛围的影响,很难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农村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
农村初中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所表现出的种种不良现象,审视学生、周围环境及学校的教育环境和方法,不外乎为以下原因所导致:
1.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文化基础薄弱
农村学生父母的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家庭文化底蕴浅薄,使学生从小就没受到良好的文化启蒙教育。上学后,受农村所在地区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学生的阅读资源相对短缺,为阅读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的学生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把教育学生的担子扔给老人,老人对学生的阅读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往往视课外书为闲书,不赞成学生把时间浪费在阅读上。加上学生思维空间狭小,不能多层面、多方法开展阅读,导致阅读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2.农村初中没有上规模的图书馆或阅览室
有的农村学校虽然设立了图书馆或阅览室,但图书种类少、更新慢,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可读性不高,导致学生不爱阅读,难以产生共鸣,无形中让学生的阅讀兴趣大打折扣。
3.教师不重视阅读或缺乏科学指导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完成学校的教学目标,唯分数至上,对阅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限定在教材之内,不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更没有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一直处于发展较慢的状态,学生缺乏浓厚的阅读兴趣,更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4.新媒体读物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新媒体读物,如电子书、有声小说等不断涌现,在这种形势之下,对传统的纸质阅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导致许多学生不能静下心来看一本书,导致其认知、思维的匮乏。
三、提高农村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教师要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作为教学的关键点加以重视。
1.确立现代阅读教学新理念
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把握新课标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对于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新课标提出了十五点非常具体明确的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有:
(1)对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重视阅读方式方法的运用,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的方式应据材料的不同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需要加以选择运用。
(2)就阅读文本作了详细的分类说明,并就第一类阅读文本分别提出了能力方面的要求;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首次对阅读方式提出了要求。重点强调以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还提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新课标的要求是对基本的语文知识了解即可。语言知识融入“阅读”范畴,语法修辞知识应在阅读教学中依据理解课文的需要,随文学习,不再追求全面和系统。
(5)对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规定了课外阅读的对象和阅读量。
2.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注重平日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图书室或阅览室的作用,向学生推荐好书,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和视野。在学生阅读时,指导他们做好读书笔记,把精彩优美的片段和语句摘录下来,及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积累,需要时学以致用。教师还要经常与学生交流阅读的经验和感受,让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乐趣。同时,做好阅读数量的规划,达到初中阶段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的要求。
3.教师做好阅读指导
阅读指导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重点是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向他们介绍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读物。学生喜爱,自然就有兴趣阅读,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1)精读。对教材中提供的章节,师生共同合作,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练,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逐步教会学生学会批注,慢慢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同时对于教材中所選名著章节,教师要深挖教材内涵,教会学生学会赏析,学会品味人物形象,学会自行赏读本名著的其他章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精读教材中列举的名著,以此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略读。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完全采取精读已不现实,必须学会略读,着眼于关键段和重点句,以求迅速掌握思想脉络,领悟作者见解,常常采取跳读的方法,进而把握全文主旨。这种阅读方法是为通览全篇,取其精华,在学生略读过后,要有所得,略读之后要写读书心得,要写感悟。如学生在赏读《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时,全部精读,时间和精力都不允许,只能精读部分章节,在允许的时间内让学生学会略读,以求对这部名著有整体的认识。
(3)摘记。在阅读有关材料时,对其名言警句、有哲理性的语段,可以采取摘录、记笔记的方式摘抄,定期浏览。真正达到以课内促课外,激发阅读的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创设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读书习惯的养成,并非一件易事,它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作为家长,应尽可能为子女购买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书籍,督促子女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作为教师,更应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
5.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紧扣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研究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共性的同时,重视对学生个性阅读差异的研究,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会和理解,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氛围中,用自己独特的阅读方式读出自己的感悟,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具备丰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在阅读中感受乐趣,收获成功,才是语文教学的新境界。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面,加大阅读指导,才能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参考文献:
[1]卢艳梅.农村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欠缺的原因[J].教学研究,2015,(23).
[2]杨莉.中学语文阅读的方法[J].语文课内外,2016,(12).
[3]于阳.提高农村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J].校外教育,2015,(18).
(责任编辑 付淑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094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