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人为本” 走出语文教学的困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教育事业逐步发展,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有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枯燥乏味,教师也会失去教学信心,此种尴尬境地令人担忧。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社会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完成中,语文属于公共基础性课程,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育人責任,但是在院校中占据大部分课时的语文课程却难以发挥出正确的作用,反而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所以本文从几方面分析探究当前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现状,并提出具体的语文教学指导方案。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语文;以人为本;教学困境;学习兴趣
  一、 引言
  由于当前语文教学中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此种消极状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也不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阻碍了职业教育的更好发展。笔者认为要想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就必须要正确认识到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能够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真正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样才能够取得良好的互动教学效果。
  二、 分析当前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现状
  (一) 上课不认真听讲
  在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虽然将语文书摆在课桌上,但是对于学生而言,教材只是一个摆设,对于教师的讲解与提问,班级内的学生难以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部分学生会出现走神或者是搞小动作、玩手机或者是写作业、睡觉、讨论与课堂教学活动无关的情况,也有的学生会借讨论话题偷偷地说闲话,难以维持课堂秩序。
  (二) 课后不积极阅读
  由于语文课堂时间有限,如果只凭借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点,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学生必须要积极踊跃地进行课后阅读。我们学习没有起点,也没有重点,课后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时间,由于学生没有学习压力,课余时间相对较多,也为学生广泛阅读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但是职高学生课后阅读量却相对较低,根据问卷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在课后时间并未积极主动地阅读,学生会上网或者是出去玩,这也是学生打发时间的主要途径。也有的学生即便在课后会观看书籍,但是这些书籍并不是文学作品,而是一些娱乐新闻或者是八卦资讯等等,只有少部分学生会在课后阅读一些文学作品,但是也并不是大部分都是文学作品。
  (三) 学生讨厌写作
  部分学生讨厌写作文,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写作思路,并未掌握丰富的写作素材。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感觉写作文,就好像上刑场,写作时手足无措,一提到写作就头疼,并且有部分学生的文章都是抄袭的,仅有个别学生的文章是自己写的。
  三、 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现状
  (一) 课堂讲不了
  由于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积极性较低,导致语文教学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在于课堂上时间有限,学生在课堂难以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上不认真学习反而要坐45分钟,这45分钟是十分难熬的,学生会想尽各类方法打发时间。这些动作会违反课堂纪律或者是扰乱课堂秩序,教师应当对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进行及时的禁止,所以日常的课堂教学便成为维持纪律的时间,导致课堂被分解得支离破碎。
  (二) 课后缺乏热情
  课堂上教学受到了学生的干扰,在课堂结束之后,教师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挫伤,教师认为课后精心设置的备课作业在课堂上没有用武之地,学生也不会认真听讲,更别提课后探讨交流了。所以时间一长教师也会应付教学工作,在课堂上讲解字词,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课后简单做一下指导练习,语文课便匆匆结束。
  四、 当前语文教学的反思
  反思当前语文教学情况,我们能够看出,之所以学生会出现厌学教师出现厌教这一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并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语文教学难以体现出教学特色,高职语文教学必须要凸显出职教的特殊性以及培养对象的特殊性,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材选择都必须要创新。所以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探讨,并提出具体的语文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
  (一) 根据学生实际能力与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学习课文
  学生部分都是升学考试落榜的学生,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基础薄弱,如果教师为学生讲解鲁迅等知识点,学生自然会失去学习兴趣,学生也对这样文绉绉的知识感觉枯燥乏味,认为这些知识对自己日后的发展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以及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文本讲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生在课后借助互联网等各项工具搜集与自己本专业相关的知识点谈一谈对于本专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享交流本专业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专业助我点燃信念的灯》引导学生了解并热爱专业使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通过开展资料搜集与小组探讨等各项主题活动,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也会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知识探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理解以及分析阅读能力。
  (二) 让语文学习贴合学生生活,体现出生活化教学特色
  语文知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观念的重点内容,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效地渗透生活内容,使教学返璞归真。语文是学生生活的重要源泉,生活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感受语文知识与我们生活紧密关联性。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将生活与语文知识有效融合,使学生接受情感熏陶的同时,更好地领会语文内涵。
  语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笔者认为可以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性活动,所以教师应当为学生努力寻求实践机会,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渠道,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可以从学校图书馆以及学生手头上的图书,精选出适合学生阅读的中外名作、科普读物或者是政治历史等各类书籍,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方法,采用浏览或者是研读等各类方式。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每一个月以小组的形式出一期小板报,由于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学生的学习能力,体现在听说读写等众多方面,教师应当尝试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机会的平台,鼓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也会为办好板报而积极地探索,大胆创新,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合作效果。同时教师也应当开展多元活动,例如一项调查或者是辩论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元的趣味活动,例如5分钟演讲或者是语文知识猜字谜与错别字纠正,等各类竞赛性活动,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并且取得良好的互动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我们热爱大自然》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深入自然感悟与动植物和山水之间的情感,鼓励学生发表想法和意見,由于学校的学生虽然缺乏语文学习兴趣,但是却有较强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欲望,性格活泼,对于这些综合实践活动感觉十分有趣。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亲近,自然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然与人们的和谐美好关系,学生也会有感而发,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讨交流分享自己对于山水的乐趣以及情感故事。学生经过小组探讨之后,教师再以此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写作交流,鼓励学生发表想法和意见,学生经过一番热烈的探讨之后,都会做到心中有话不吐不快,相比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言,此种贴合自然的实践性活动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正确认识到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学生是存在差异的个体,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分析,切记不要让学生按照统一的标准答案去求解,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培养多样性人才。在教育教学之中,例如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人物特点时,应当以作品为依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途径地进行思考和探寻,例如学习《项链》这篇文章,有的学生认为马蒂尔德是诚实守信的人,教师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切记不要强求千篇一律,在此过程中应当重视,切记不要泛泛而谈,否则会失去教学凝聚力。不要引导学生浅尝辄止,教师避免用鉴定式的语言贴上标签,否则会导致语文课堂呆板单调,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并不是鹦鹉学舌,而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语文教材是经过艰辛筛选的,但是这些精心筛选的名篇名作展示的是对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人之见,教学的重要责任在于引导更多的学生超越前人,切实做到长江后浪推前浪,所以在语文教学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放飞思绪,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提出问题之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形成浓郁的求知氛围。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帮助,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创造性地解读,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五、 结束语
  结合上述内容我们能够总结得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前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教师必须要积极地探索、勇于创新,满怀信心地投入课程改革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走出当前教学的困境。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引导,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则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探寻,由于语文教学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措施,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以及兴趣爱好,采用针对化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发表意见,从而取得良好的互动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兰.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幼教专业为例[J].学周刊,2016(5):142-144.
  [2]罗粤粤.浅析语文的“教”与“学”的现状与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5):29-31.
  [3]于淼,董国豪.论高校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J].理论观察,2016(5):184-185.
  [4]江华茹.高职文秘专业的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17(3):84-85.
  作者简介:
  孔明义,吉林省榆树市,吉林省榆树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41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