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对初中生道德情感培养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程丽 陈颖
摘 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了初中生使用即时通讯工具的情况,并深入分析了大量使用即时通讯工具给初中生道德情感带来的影响。本文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来分析,给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从而帮助初中生扬长避短,真正发挥即时通讯工具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即时通讯工具;初中生;道德情感
一、 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QQ、微信这样的即时通讯工具开始迅速融入人们的生活。即时通讯工具凭借便捷化的消息、短信、语音、视频等信息传输方式,极大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这种开放而快速的交流方式也吸引了大量的中学生参与使用。对于世界观和价值观仍处于建立阶段的初中生来说,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即时通讯工具上一些消极负面文字和信息的影响,从而对他们的道德情感培养施加负面作用。所以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采访的方式,研究了初中生即时通讯工具使用情况,从而能深入探讨即时通讯使用对初中生道德情感所产生的一定影响,为培养初中生优秀道德品质和积极的道德情感提供合理化建议。
二、 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
为了进一步了解初中生使用即时通讯工具的情况,随机选择了苏州Y中学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进行问卷填写,问卷共发放240份,有效问卷207份,問卷有效率为86%。
(二)数据分析
1. 工具选择和使用时间上
在数据统计中,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率为100%,在常用的即时通讯工具选择方面上,191人选择了QQ,占92.2%,73人选择了微信,占35.2%,其他少数选择了微博等即时通讯工具。可见QQ和微信已经成为初中生主要网络交流工具。
由于手机的便捷,调查发现有两人在幼儿园或更早时开始使用即时通讯工具,120人在小学时开始,占57.94%,85人初中开始,占41.06%。在即时通讯工具使用频率方面,一周2-5次的比例最高,为
57.49%,一周两次以下为3.86%,一周5次以上比例为38.64%。另外,问卷数据显示,放学后使用的为53人,占25.6%,周末使用的为153人,占74%。由此可以看出,有90%以上的中学生在初中以前就开始使用即时通讯工具,接触的年龄很早。有90%以上的学生每周要使用两次以上。选择周末使用的人数超过一半,说明中学生的使用很频繁。
2. 使用目的和涉及话题上
在调查中发现78.26%的学生使用即时通讯工具是为了解学校动态,学习需要。70.05%的学生是为了和同学或朋友讨论一些兴趣爱好方面的内容,50.72%的学生会用即时通信工具跟同学聊一些身边的人和事,还有38.65%的学生会在即时通讯工具上讨论游戏。可见初中生使用即时通讯工具交流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熟悉的同学和朋友,这与以往的相关研究一致,即时通讯工具的交流是现实面对面交往的延续,通过即时通讯工具的交流,进一步加强了现实生活中周围熟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吴豹,2013)在话题选择方面,兴趣爱好、学习、身边的人和事、游戏成为主要的交流内容,另外,也有个别利用即时通讯工具是为了谈恋爱,这也符合目前初中生的身心变化过程,对异性的好奇。
3. 语言组织和表达上
在对其中80名调查对象的个别采访中,有超过90%的人表示在使用即时通讯工具的过程中不会使用成语和中文古诗句。其中有近一半认识到自己在使用即时通讯过程中表现出语言的极大匮乏,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表情包的大量使用、简短而同质化的用语、网络复制而缺乏原创性的问候短信。
在表情包的使用上,有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在很多情况下不知道如何用语言回答对方,所以会使用表情包来替代。而且超过90%的受访者表示使用表情包会更加有趣。由此可以看出,表情包的大量使用,导致网络交流从文字交流逐渐变成图片交流,语言文字的使用频率减少。
80名受访者投票选出,在使用即时通讯工具时,他们会频繁使用到的几个用语:在表扬别人的时候,常用到:666、厉害了、优秀。在表达满意和开心时,常用到:嘿嘿、哈哈哈。在表达安慰和关爱的情感时,常用到:抱抱、么么哒。由此可以看出,简洁的网络用语替代了成语诗歌等,同质化的语言使得中学生在表达上变得更加乏味。
在节日祝福上,有9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节日问候时会大量复制网络信息,然后采取群发的形式。由此可见,网络复制的问候信息,减少了中学生自己创作和思考的空间和机会,使得中学生的语言表达缺乏创新和独特性。
三、 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
道德情感是人运用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衡量别人和自己行为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也是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认识水平影响或决定道德情感。中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还不高,处于道德情感培养的关键时期,而网络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使得中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网络负面和消极信息,
而中学生缺乏一定信息甄别和道德判断能力,所以新时期中学生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加强对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刻不容缓。
(一)现阶段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现状
即时通讯工具在加强同学之间联系的同时,也滋生一些负面情况影响,问卷调查显示,超过20%的中学生在使用即时通讯时有过辱骂他人或类似发泄情绪的情况,29%的学生表示相信陌生网友说的话,14%的学生用即时通讯工具上网聊天时有过欺骗对方的行为,16%中学生认为使用即时通讯工具让家人和朋友变得疏远。由此可以看出,即时通讯工具在给中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施加了负面的影响。
(二)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个别采访发现,现阶段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宣传方法单一
学校教育是中学生接受道德情感培养的主要方式,但宣传方式主要是通过说教的方式,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有一些抵触情绪。曾经接受过视频、讲座、户外活动等德育教育的学生仅占20%左右。 2. 家庭教育乏力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这些初中生参加的德育活动中仅有22%来自父母教育,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师,家教是孩子接受教育和熏陶重要的来源,但是在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这一方面,家庭教育乏力,并没有成为主力军。
3. 网络规范不健全
对于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行为规范,因此会出现辱骂、欺骗等现象,这对初中生的道德情感培养无疑是一个大的弊端,并且容易滋生一系列后续的问题。所以健全网络规范,净化网络环境对于初中生道德情感培养十分重要。
四、 即时通讯工具使用对道德情感培养的影响
(一)利
俗话说,以文化人,更在育人。合理使用即使通讯工具能够便捷老师、家长、学生三方的交流。通过使用即使通讯工具,中学生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解决难题,获得新思考。同时面对道德情感上的问题,中学生通过间接的方式与老师沟通,更加能够敞开心怀,畅所欲言。调查中发现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情绪低落的时候愿意使用即使通讯工具来沟通倾诉,此可见合理地使用能让师生沟通变得贴近、便利。
(二)弊
互联网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便捷不可否认,但时下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使得现实交流越来越少,年轻的低头族随处可见。初中生也不例外,他们在这网络世界寻找真情,却忽视了真实世界与触手可及的亲朋好友。有部分初中生还沉迷网络世界,逃学、厌学,这样的结果违背了互联网发展的最初目标。
快捷的信息交流让生活与学习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大量充斥的网络语言,使得中学生语言表达越来越贫乏,同质化的表达消磨丰富的情感,让人的联系退化,这导致人情越来越淡。中学生在自我情绪宣泄的同时,却在道德上迷失了自我。在现实中表现良好,在使用即时通讯时却能脏话、谎话连篇,甚至出现价值观念扭曲,给他们未成熟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
五、 如何扬长避短,加强对初中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马斯诺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级,而其中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恰是现代人追求的,初中生也不例外。在此次的调查问卷中,可以发现初中生使用即时通讯工具主要为满足社交需求。但由于缺乏社会集体规约和学校的合理引导,部分学生成为通讯工具的奴仆。与此同时虽然部分家长对孩子使用即使通讯工具持反对态度,但是仍有部分家长持无所谓的态度,这导致了外界制约力的丧失,孩子处于自我放逐的状态。因此规避即时通讯工具对初中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对初中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协同作用,也需要学生自我内省。
(一)社会方面
孩子是一张白纸,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离不开社会的有力引導。相关教育部门可定期在社区举行即时通讯工具使用指导的讲座。其次,也可组织相关心理辅导,对使用成瘾的初中生进行专业辅导,疏通心理,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二)学校方面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场所。学校可定期对学生使用即时通讯工具情况进行调查,并组织大型的辅导讲座,教会学生合理地使用即时通讯工具。其次,成立心理咨询室,帮助中学生合理构建人际交流渠道。另外,班主任可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相关主题教育。
(三)家长方面
家长适时地干预尤为必要,放任自流只会助长恶习。一方面家长要干预孩子对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多了解孩子的心理诉求,同时对于孩子使用给予一定的管控,让孩子有约束。另一方面,可以与孩子敞开心扉地沟通,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网络来保持伙伴之间的交流。
(四)学生方面
社会、学校、家长只是孩子成长的外因,合理地规避即时通讯工具带来的弊端,更要靠孩子自己。第一,善于自省,不随波逐流。对于负面信息要有一定的辨识力,不从众,不散播。第二,分清主次。部分中学生使用的初衷是为了加强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所以应当发挥即时通讯工具的优势,而不是沉迷其中。
六、 总结
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便捷了初中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但是大量的使用甚至沉迷其中也会给初中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带消极影响。作为初中生道德培养的引导者和教育者,社会、学校、家庭要团结合作,一起为初中生打造净化的网络环境,积极引导初中生发挥即时通讯工具的优势,帮助初中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树立明确的道德认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
参考文献:
[1]吴豹.互联网对城市青少年交往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3.
[2]张进辅.青少年价值观的特点构想与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程丽,陈颖,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阳山实验初级中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612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