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学习就像从井里抽水,动力越足,水流量就越大。动力,来源于动机《教与学的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学习行为以满足学习需要的心理倾向,它是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学生可以从各种各样的动机出发去学习。《教与学的心理学》将学习动机分成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两大类。它认为内部学习动机是因好奇心、求知欲、自尊心、责任感、学习兴趣和成功感等内部因素所引发的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所追求的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本身,不追求学习活动之外的目标,其作用具有持久性。语文教学实践也一再证明:学习动机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是通过制约学习积极性来实现的。因此,只有让孩子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才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呢?
一、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资助学习的关键,它决定着学习者对所学科目的重视程度以及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的比重。因此,必须帮助学生明确“为什么学习”这个问题,这有目标明确,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看报纸,读富有人生哲理的人生小语等方式,让学生讨论学习的意义;并向他们阐述所学知识的价值,讲述身边的故事让他们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把当前的学习和学生个人的幸福、前途、祖国的未来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树立起自觉学的愿望和责任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明确学习目的、理解学习意义的学生为了提高能力,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他们愿意付出努力,并运用各种自我调控的策略对学习进行深加工。实践表明,学生学习目的越明确,求知欲越强,自觉性越高,做大限度的释放自身潜能的机会越多,取得的成绩越显著。
二、培养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
兴趣由求知欲发展而来,求知欲是学习动机的基础,使学生自觉努力学习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巧妙导入新课。
语文教学中,新课导入极为重要。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浓厚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简要、生动、有针对性地导入语,把学生引入良好氛围,应是每个教师的刻意追求。例如,在讲授《曹操献刀》时,教师可以通过放视频的方式,先让学生对之前的故事情节有所了解,然后让学生带着对小说情节发展的好奇心去赌客文分析课文,这样就完全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激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
2、注重教学语言的锤炼
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形象、生动、精练、幽默、有启发性,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力求生动、形象、直观。语言表达要富有情趣,善于使用成语典故以及各种修辞,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唤起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最令人深思、最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的工具,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动脑去思考、动眼去观察、动口去表述、动手去操作,并从中获得知识。
教学语言还应充满情感,富有节奏感。教学语言的情感是指教师在深刻体会教材的思想内容后,发自内心的饱含热情的真情实感。富有情感表现力的教学语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学语言的节奏,是指由教师内心的情感引起语言快慢急缓的变化,并和语言的轻重强弱、语句的断连疏密、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三、巧妙布置预习,激发学习兴趣。
“枯燥”可能是学生们给予语文课最集中的评价了,对于一些学生来讲,语文课简直如同虚设,根本已失去了足以吸引其的魅力。可以说让学生已渐远离的心重新复归,再次引起学生对语文课的注意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步。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需要,使学生经常具备旺盛甚至持久的求知欲望。利用布置课前预习的时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例如在教授《项链》一课之前,我借鉴了一种方式是这样布置预习作业的:
平时大家经常听到一些歇后语,如“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等等。今天,我给大家也出几个“歇后语”:“路瓦栽夫人借项链――”,“路瓦栽夫人丢项链――”,“路瓦栽夫人赔项链――”,请大家对出它们的下句来;另外,通过预习,你对这位巴黎少妇有什么看法?我再出个上联――“一夜风光项链即锁链”,请大家细读课文根据你的理解对出下联。要求对仗基本工整,能表达你对主人公的看法。
这样一来,学生都来了劲头,迫不急待地要将全文读完,好对出后半句,而且以一种近乎盼望的心情等待着下节课的到来。而在思考对句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就对课文有了一种认识,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也有了自己的见解。待到正式分析课文时,他们都十分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彼此争论、辨析、总结,说到精彩处掌声顿起,完全融入课文情节之中。可以说,这一课从人物分析到主题提炼几乎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课下甚至连他们自己都惊讶为何会有这样出色的发挥。
四、营造课堂氛围,引发学习动机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表情态度无意中也起着感染和动力的作用,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心理催化功能。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摒弃我国历来讲究的师道尊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以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对工作的高度负责精神,对学生的一片爱心,真诚和蔼的与学生交流互动,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提问,高度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感到受温暖,被重视,学生的逆反心理必将荡然无存,和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自然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学生自然“亲其师,信其道”,会主动自觉地配合协助教师教学。很难想象,教师一脸严肃、冷若冰霜,学生正襟危坐、诚惶诚恐,这样的课堂能够活跃振奋起来。
五、激励自我展示,激发学习动机
著名的“皮格玛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学生需要关心和“宠爱”。“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学生,但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生自觉树立主人翁的意识相对淡薄,这种“主人”意识的反映顶多是回答问题,而且被动回答远远高于主动回答,并且年级越高越如此。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给予一些特殊“关照”,实施一些激励教育,让学生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展示发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也让“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目标不成为空话。所谓激励教育就是以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为基础,遵循人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统一规律,综合运用各种有效刺激,创设和谐的教育氛围,从而使学生主动发展的一种教育。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结合以诗词赏析为主的教学内容,我在班上开展了一系列“展示”活动。首先是课前讲诗活动,每天一位同学,从选诗到讲解都由自己处理完成,看谁的诗选得有特点,讲解有特色,形式最适当最新颖;其次是讲课活动,专门挑选出几首相对简单,资料易查找的诗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组织课堂来讲,这其中的程序比起课前讲诗要复杂得多了,挑战性也更强了;再次是写诗活动,在背了些诗,赏析了一些诗,甚至领悟了些之后,自己小试牛刀也来做回“诗人”,亲身体悟一下“诗”的味道,不仅可以加深对诗体的理解,也可以借此一抒胸怀,初露才华。学生是很有自尊心和表现欲的,也是很容易接受挑战的,面对这些挑战,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全身心投入,将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展现在大家面前,有的同学还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同时同学们似乎也逐渐体会到原来课还可以这样上,课堂是大家的课堂。在这种和谐民主的风气的带动下,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强化。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明确目的,培养兴趣,布置预习,营造氛围,激励展示等都种方式都能起到引发学习动机的作用,放开学生手脚,释放学生心灵,让他们大胆地去尝试,用心感悟和体验,使学生的人性需要得到全面的满足和训练,我坚信,学生的生命会在各种体验中焕发夺目的光彩。同时,当学生认识到这样的学习对自身成长有利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动,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就成为了一种现实。人生本来就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渴望发现。渴望认识,渴望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形成个性的过程。这种每个人都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渴望即内驱动是能够释放出来的,唯一的途径就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可能多的个体发展条件。同样,学生学习语文这门课程也是如此。如何才能让语文学科知识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发挥作用呢?那就需要我们教育促进学习的情境和氛围,培养和激发学生渴望学习的内在动力,让他们主动参与、自由学习、使之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和中心,在其中,可能感到快乐、满足,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从而“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本质(蔡元培语)”,最终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自觉、积极学习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11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