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梁俊华
担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程时兴趣很大,可没多久,兴趣就没有了;学生对玩计算机很感兴趣,但对《信息技术》课却没有兴趣。如何使信息技术教学真正体现基础性、趣味性、应用性和理论性,开阔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路,帮助学生提高智力、发展能力,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亟需研究的新课题。
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对此,我谈几点自己的想法与体会: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拓宽知识面
当今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快,技术含量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知识贫乏、孤陋寡闻的教师课堂不可能精彩,学生更不会欣赏。所以人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同时把握要点,点睛教学,使学生能够把握本质,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
二、探究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信息技术了解深浅不一的学生来说调动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探索知识,掌握操作本领,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呢?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信息技术发展飞快,而学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呈现出浮躁、缺乏耐心的特点。在短短一节课的时间内,要让他们安安静静是很困难的。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要根据教材进行处理。对容易的知识点讲解要简单扼要,可以让学生自学;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化难为易,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听明白,愿意做。其次,教学上要尽量生活化、实例化。例如学习“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展示一些电子板报实例(可以是上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或从网上下载)。教师可利用这些主题突出、风格多样的作品进行分析,引出本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认真地听课。这样的激励往往会使同学们跃跃欲试,同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样的课,学生喜欢听,喜欢深入探究,容易达到教学目标。
2.任务驱动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多动手
在学习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律性,一旦课上溜号很可能放弃整节课的学习。所以教师每堂课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以便学生抓住重点。学生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要合理安排时间,让他们多动手,这样才能把他们的心留在课堂上。在上机内容的选择上,要难易结合,如果都采用同样的练习,基础好的学生在操作的时候往往粗心大意,基础差的学生一节课下来也没做多少,往往效果不佳。这时候就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首先要把学生分组。组长要选喜欢信息技术这门课、基础较好且有责任心的学生担当。“任务驱动”的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面对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让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中的每一章设计一个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组成,且任务的难易程度要很好的把握。如在进行WORD教学时,考虑到学校每半个月以班出一期黑板报,以学校团委、政教处的这项工作任务为契机,在教学中要求每一位同学根据学校倡议的主题编制一份精美的电子黑板报作品,通过自评和互评,选出优秀的作品体现在班级实际的黑板报制作中。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①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②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③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④WORD的图形功能;⑤WORD的表格功能。把这5个知识点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2-3个小任务;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细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如第一节课的任务是按要求对文档精心修改。要求中隐含着3个知识点,即:WORD的基本概念;文档的建立、打开与保存、关闭;编辑文档。这3个知识点分别设计在3个小的任务中。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
(2)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提出问题
每一个任务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解决不了或是想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老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例如,讲EXCEL电子表格时,要求学生完成一份漂亮的全班学生期中考试成绩汇总表。给出任务后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这时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一些是以前已学过的,如数据的输入、格式设置等,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如函数的使用、页面设置等,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
(3)根据提出的问题,及时讲授新知识
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老问题学生自己解决,新问题要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解决。每次授课的时间不超过3~10分钟,然后让学生动手进行一个与刚才授课内容有关的练习或活动(即完成一个小任务)。学生们听了一段课刚要开始走神,思路立刻又被下一活动拉了回来。活动(任务)做完,接着刚才的兴奋劲儿,下一部分的授课又开始了。这样,学生的思路始终跟着老师的授课内容,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及时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完成任务时又获得一种成就感。
三、“任务驱动”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可以说,没有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信息的获得、存储、处理、发布及传输过程中,计算机都是最主要的处理工具之一。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介绍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不能脱离计算机教育,它们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就要分析学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材重组,能够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好务,能够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帮助、指导他们,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2.把好任务设计关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首先,“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第二,“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不同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第三,“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第四,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第五,要做到任务的落实,即布置任务后,下课时要及时回收,检验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及时做出反馈评价,这样学生们才会觉得自己的成果被重视,同时也杜绝了浑水摸鱼的现象。
3.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可有可无、无事可做,而是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因此,不能认为只有站在讲台上讲课才是教师的本分。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完善任务创作;在任务完成后及时做好评价工作。
总之,只有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首位,改变教学方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引导学生发现、探索、解决问题,注意保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才会让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作者单位:山西介休第一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1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