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孩子的习作热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海峰
当我迈进“三尺”讲台的第一天,就认定了绚丽多姿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转眼间与我可爱的学生同努力、同成长、同体味着祖国语言文字的广博已有8个春秋。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主要模块,同时作文教学也是不少语文老师的薄弱环节。面对学生作文的大量批改更是“叫苦不迭”, 特别是“流水账”“盗版”作文,使得个别语文老师因此而“病”,因此而违愿改“行”。难怪校园里出现语文老师“空缺”的现象。不难看出这都是“作文”给闹的。那么,如何激发孩子的习作热情,从而改变这些现状呢?现就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写真事发真情
丰富多彩的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同等的恩赐,只是每个人接受的态度不同而改变了最终的效果。为什么一些学生一提写作文就“紧锁眉头”“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发牢骚”而部分学生却恰恰相反,聚精会神之后便是栩栩如生的语言呢?原因就是前一部分学生只是稳坐“冷板凳凭空挖掘”,而后一部分学生愿做生活的热心人,善于发现生活,写出真情实感。
例如:我班的白帆和惠召这两个孩子最害怕的就是写作文,完全可以用“挤牙膏式”来形象说明他俩习作的过程,结果也就是欠通顺的三言两语。可是最近的一次自命题作文(写一个自己熟悉的场景),让我惊喜欣慰。白帆的作文题目是“耍猴的场景”,文中写到“可爱的小猴子蹦来蹦去,而且时不时地做鬼脸,惹得围观的人们哈哈大笑,可是猴子的主人却用木棍打它,如果是我,肯定不会打这可爱活泼的小猴子。”惠召的作文题目是“庙会”,文中写到:“我和爸爸来到山顶,这里可热闹了,庙里求儿女的叔叔阿姨特别多,我也进去向神像行了跪拜之礼。”虽然这些语言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语,但是这两个孩子已经学会留意自己的生活和显露自己的感情,难道这不是孩子“跳跃式”的进步吗?
由此可见,我们要多引导孩子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写自己的生活,流露真情。
二、激励学生勤观察勤思考,写生动留蕴味
我曾在乐堂堡乡中心小学工作整6年,这里100%的学生是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女”。他们拥有与城里孩子完全不同的色彩斑斓的世界,最大限度地吮吸着大自然的“甘露”。那么,要使这些孩子在生产实践中长见识、受教育、得启发,把情感的波澜、生活的体验倾吐出来,就得激励他们勤观察、勤思考。
例如:关于农作物的习作。这种素材在乡村漫山遍野四季不绝,它们是学生最广阔的描述静物的“野练场”。走进田野尽情观察,带进课堂自由剖析、叙述。 例如:关于生活记录的习作。以“挑担”为题,学生就从男人挑担、女人挑担、老人挑担,说出各种人物的不同神态;还能说出顺风挑担、逆风挑担,白天挑担、夜晚挑担的各种情景。可见引导孩子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思考、用心体会,用自己的话语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这样写作的素材就会很多。
三、重积累重指导,得硕果
1.积累在语文学习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当然这里所讲的积累不只包括文学语言的积累,还包括生活语言的积累。实践中,我们不反对积累好词好句的做法,但应侧重引导学生整段整篇地背读抄写,以积累活的语言模块。在背读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从日常交际、影视中搜集积累鲜活的生活语言。由于这些语言产生于学生熟悉的特定语境中,负载信息量大,感情真实浓烈,所以能触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很容易进入自己的语言系统。
2.学生“会不会写”,“写得好不好”,要解决此问题,必须得重视写作指导。首先,策略性的知识要教给学生,让学生有规可依。习作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必有许多可以遵循的规则,这些规则就是写作文的策略性知识。教师有责任将这些规则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用以指导学生的习作实践。其次,要做好“面批”。一对一的交流是最有效的交流,面对面的指导是最有效的指导。这样能直接促进学生对好与坏、优与劣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再次,及时鼓励。古人云“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努力发现并抓住学生作文中哪怕是微小的闪光点,予以放大和点评。让学生从老师的讲评中看到自己的劳动和努力,从而产生精神上的满足,来激发更强烈的习作热情。
责任编辑 王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1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