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研究性学习方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程咏杰

  一、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基本特征
  1.开放课堂,教师重组。
  学校图书馆、化学实验室和常规教室三位一体,同时构成课堂。图书管理员、化学实验员和化学教师共同组成教师组,以化学教师为中心,三地多人展开教学。
  2.“自主性”和“主导性”相结合。
  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材和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自己选择要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方法和地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不可缺少的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同时又是参谋、助手、顾问和咨询者。既有师道尊严的一面,又有平等交流的一面。
  3.“实践性”和“书本性”密切联系。
  实践的核心必须是课本的重难点,实践的过程必须是用化学知识和原理去解决或解释与其相关的实际问题。
  4.“过程”与“结果”必须兼得。
  强调在课堂上探究的问题及所形成的能力与水平,以及在过程中所“悟”的知识或原理,都必须符合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5.“双基性”和“创新性”相互倚重。
  学生必须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于创新的天空中。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为了适应今后在中学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高中化学教学应注重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我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些实践探讨。
  1.启迪研究动机,激发研究意识。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如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若能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些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化学问题,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将会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研究与探索。
  2.尊重学生个性,鼓励超越创新。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性的创造与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对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选择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给予客观的评价,不要认为学生的设计方案与教师所想象的不同就是不合理的、错误的,不要因为学生在尝试中失败就全盘否定。如果要求学生完全照搬书本,一味地模仿教师,结果只能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因此,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地创新。教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不要强求学生完全按照教材、资料或教师预定的方案进行研究性学习,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选题、自行设计、自主研究、自由创造,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去考虑问题,让学生在独立设计的研究探索中尝试失败,使他们感受科学道路的艰辛,并从失败中总结教训、调整方法,最终取得成功。例如:在学习了酸雨的有关知识后,学生提出了“酸雨的形成及危害模拟实验”的研究课题,在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由于知识的局限性,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或错误的设计,走了许多弯路。但是,正是通过一次次的尝试,学生才能够及时地调整方法、改进方案,最终一步步走向成功。
  3.重视探究过程,感悟创新苦乐。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重视“过程”的亲历和体会,让学生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艰苦和成功的欢乐,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主动地、如饥似渴地阅读参考书,查找资料,搜集整理数据信息,获取新知,甚至废寝忘食地在实验室度过节假日,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对于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练。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研究性学习理念应融入常态化的高中化学教学中。
  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也没有理解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只是在化学教学中简单地模仿。很多教师认为只有让学生按照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去分组、确立课题、拟定计划、实施、总结,这样才是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所以将课本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这样看似热热闹闹,而实际上所取得的效果却不好。因为学生并不只是学习化学这一门学科,其它很多学科也需要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研究。所以,为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融入常态化的高中化学教学,应该做到“普遍实施、教师易导、学生爱学、效果实在”,同时形成学校、教师的教学管理特色。
  2.学生自我展示与教学进度的矛盾。
  每个学期、每个学年都有需要完成的教学进度,教师必须按照教学计划完成相应内容。将研究性学习理念融入教学后,教师时常会有因学生产生激烈讨论而使教学进度有所滞后的担心,其实只要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时能注意把握尺度,并给予适当的干预,这些担心就显得多余。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的灵感,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所要讲述的内容也可以相应地减少,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教学时间自然就比较充裕。
  四、结语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对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面对如此丰富的人类文化知识,要使当代中学生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学会提高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因此,我们应该以传授知识为媒介,来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分析探究问题的方法,提炼升华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终身学习,这样才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张艳.研究性学习方法谈[J].现代教育科研,2007,(4).
  [2]刘丽芳.初中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通讯,2006,(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83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