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语文好课的特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卞德冈
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好课?教育专家可以从教学理论方面去评判一堂语文课是优是劣,初中生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来评价一节语文课。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人会认定自己的语文课堂是无效的。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及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变化,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使语文课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课,成了众多语文老师关注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对于初中语文好课的理解。
一、学生乐于接受
为了考试分数,强迫学生接受的语文课肯定是最糟糕的语文课,虽然可能会取得一些成绩。我认为一节语文课好不好,与应试偶然取得成绩没有关系。语文这一学科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进行单调的强化训练和枯燥的说教。一个语文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一片学生昏昏欲睡或者强打精神,能说这是一节好课吗?其实,语文是一门最好上,又最容易让学生感兴趣的学科。首先,语文教师应该用丰厚全面的文化知识和扎实的文学功底来征服学生,这是让学生乐于接受语文课的前提;其次,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民主平等的意识。新课改要求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关心和尊重学生,而语文学科的特性更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与个体理解。另外,语文教师还应该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具幽默感,更能巧妙设计课堂教学,更善于调动学生对本科目的学习积极性。总之,语文课上得好不好,从学生是否乐于接受可以判断。
二、学生有所收获
有专家指出,语文教师应重视学生思维的活跃、情感的参与,而不是追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只有学生智慧得到碰撞的课堂才是优质的课堂,要看在课堂上学生是否有属于自己的时空自由发挥,学生是否有动态的生成。事实上,很多语文教师上公开课时,为了主管领导满意真的无所不用其极,表面看来非常精彩,仔细分析,学生却一无所获。这种华而不实的语文课,肯定不符合好课的标准。
语文课应能反映出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发展过程。学生的语文收获当然不是靠死记硬背得到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语言应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文学修养是否得到培养,甚至人生的感悟是否有更深的领会,等等。过去,语文教师对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的“解剖”不可取;如今,现代多媒体的使用,语文课变得“花枝招展”,没有一点语文的色彩,同样也不可取。我以为,语文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和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换句话说,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在语文课里是否得到了培养,决定了这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
三、学生得到的是“渔”
有人评课时总要问“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这多少有些急功近利。语文是社会性、人文性很突出的一门学科,单凭一节语文课怎么可能教出语文尖子呢?不少人在评课时往往简单地从学生是否得到“鱼”(重点、难点)来评判一节语文课,根本不考虑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语文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语文课堂中,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来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领会能力,看起来似乎很浪费时间,也因此让不少在教室后面听课的人不舒服。在他们眼里,好的语文课必然是热热闹闹的,学生肯定是有问必答而且答无不对的,殊不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并非是语文教师灌输而得的。语文教师讲授的更多的是理性的东西,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更需要学生自身努力实践去获得。简单地说,语文教师更多的只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和引导他们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教会学生“渔”。也就是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因此,语文课讲得好不好也应该以这个标准去评判。
不可否认,一节语文课上得好不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只要我们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个体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学生乐学善学,那么,语文教师就会问心无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23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