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献丽
摘要: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它关系着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本文对教师在教学中树立怎样的意识、通过何种渠道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意识途径
所谓的“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性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值得教师反思。
一、实现有效教学要树立的几种意识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和谐统一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交往,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在“教”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体;在“学”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课堂上,教与学是和谐统一的,不能截然分开。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主体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自觉主动获取知识的活生生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内因。
(二)对象意识。
强烈的对象意识是教师在课堂上甚至在上课前应首先具备的重要思想认识。教师要准确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和接受状况,要努力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推心置腹的实事求是的教与学的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使其对知识进行吸收和内化,进而深切地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上,教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最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
(三)效率意识。
教师要强烈关注教学效益,关注时间与效益的关系,每上完一节课,都要暗自发问:有没有切实完成预定教学任务,学生是不是全面领会了授课要义。
(四)讲练结合意识。
课堂上,学生理解了原理,掌握了规律和方法,初步学会了应用之后,要及时通过典型习题、变式训练加以巩固和深化,并在应用中进一步提升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能力,以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
(五)反思意识。
每一位老师都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呢?”
(六)责任意识。
所有的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的学习,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每一位授课者的引导和影响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二、实现有效教学的几种途径
(一)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学法指导。
1.更新观念,转变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
最能影响教学效能的就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的思想观念要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要发生转变,特别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过去,我们强调教师的权威和教学技能的运用,要求教师要一步步地教,学生要一步步地学,因此,要使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性转变,存在一定的难度。要在真正意义上使教师“主动走下讲台”、“自觉地弯下腰来”,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我们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
2.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和学习水平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摒弃“满堂灌”、“注入式”的教法,选择能针对学生“需要”和“差异”的教法,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施导。“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情,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利于学生学法指导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适时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拨,充分激发和调动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目的。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做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想学”;指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和技巧,让他们“会学”。教师必须摒弃重教轻学的做法,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学法指导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拘泥于形式,灵活处理。如:《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阅读要求中都提到要“有感情地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朗读时多以指导朗读技巧为主,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停顿、语速、语调及字音等技巧的掌握上,而缺少对课文中感情的咀嚼品味,这样便舍去了有灵性的“神似”,追求了外表的“形似”。如果教师始终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把重心放在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的“自读”实践,去感悟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客观生活画面,并且联系语境和生活实际,将朗读技巧的点拨自然而然地寓于“自读感悟”的过程中,就能让学生在“自读”实践中既有了感悟,又掌握了技巧。这样,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才能更高效、更快捷。
(二)以人为本,掌握有效性的根本。
1.创设实践性强的语文课堂。
学生要学的东西很多,而时间又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宜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需要把学生个个培养成语文教师,甚至语言学家和文学家,而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有些学生表达正确流畅,简洁生动,妙趣横生,但不明白自己在习作中用了什么修辞格,哪些类型的复句。还有些学生对语法修辞和文章写法的知识非常熟悉,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语言贫乏,文章干巴而不通畅。这样的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因而,我们应当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文本,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2.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语文教师有能力也有条件依照教材的体系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在训练的最初阶段,可以适当点拨,帮助学生吃透课文,而后可结合课文设计一些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的提问应触及学生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被认知对象。教师要放弃自我中心意识,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观念,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即使学生的看法不正确,教师也应予以辩证分析和引导,以保护和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实践证明,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语文教学中开展这方面的训练,既有利于语文教学本身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创造精神所需要的健康的人格心理。
总之,新课程语文标准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学到知识,又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更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我们应让学生感悟语文、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语文学习真正体现实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27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