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论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红霞

  摘要: 数感不佳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不好的主要原因,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感”的问题。
  关键词: 数感小学数学教学培养
  
  数学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同一个班级中,有的学生计算速度很快,单位换算迅速,作业中错误很少,正确率高;而有的学生计算速度缓慢,正确率低,作业中小错不断。分析后者出错的原因,一是做作业时数字看错、抄错;二是计算时进位、退位出错,进率混淆。家长和教师一般都会把这种错误归为“粗心大意”、“马虎了事”,并习惯从“端正态度”的角度去责备学生。然而不论教师、家长怎么教育、督促、提醒,学生还是会出错。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学生产生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除了学习“态度”问题外,主要是数感差异、非智力因素等原因使然。其中,数感差异是使学生对知识感知产生差别的主要因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示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学生建立一定的数感,对他们的一生都是有益的。所以,《数学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有明确的要求。
  
  一、手脑并用,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基础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手的运动使大脑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创造的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手和脑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在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许多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建立数感表象,就不能真正理解数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这就需要教师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手、脑合用建立数感表象。如学生在学珠算时,通过对算盘这一学具的操作,既可提高学习兴趣,又可掌握学习内容。学生用手拨珠是一个始于感知而终于动作的过程,手指中任何一个简单的动作,都使神经中枢发生冲动和发生效应,进而遍及整个大脑,从而建立数感。学生经常性、有目的的拨珠过程,能促进大脑智能的发展。思维品质与实践活动是成正比的。在珠心算教学中学生的动手机会多,思维得到锻炼的机会就多,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广阔性和独创性都会得到发展,这可为学生建立数感奠定建立良好的基础。
  
  二、操作算盘,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数感平台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智慧自动作发端。”儿童的认知规律正是“从直观的动作思维到具体的形象思维,最后达到抽象思维的逻辑思维”。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和起点。小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眼、口、手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够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
  数的概念对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只有通过对实物和具体学具的感知和操作,学生才能获得数感。算盘是玩具,更是学具,能符号化。学生人手一把算盘,把认数和拨珠结合起来,既直观,又方便。
  例如:教学11―20各数,我先让学生数小棒,初步感知11―20各数以及十位和个位的区别,再让学生在算盘上拨出11―20各数,并说出各数的组成。由于算珠是具体实物,算盘又档位分明,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了十位和个位的区别,理解了数的意义。
  以后随着认数范围的扩大,学生能在算盘档位分明的情况下,对数位、位数、计数单位、数级、进率等重要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而不致流于形式地记忆。在算盘上拨、读百以内的数、万以内的数乃至更多位数,非常简单自然。看着算盘上的数,学生也不会出现把“三百零六”写成“30006”这种现象。教师把算盘作为数的教学模型,让学生通过操作算盘来认识数、理解数,是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的良好平台之一。
  
  三、算法多样,为学生优化良好的数感策略
  
  “体现算法多样化,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数感的主要内容之一。《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运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都会联系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算式也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提出“25-7”这个问题后,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可以用算盘拨一拨,也可以在本子上算一算。如果同桌两个小朋友都算好了,也可以相互说说自己的算法。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得出了多种算法:
  ①珠算的方法。25减7,个位减7不够减,找7的补数3,从十位退1加3,得18。
  ②15-7=8,10+8=18。
  ③25-5-2=18。
  ④7-5=2,20-2=18。
  ⑤10-7=3,3+5=8,10+8=18。
  ……
  学生做完后,我让学生对自己的算法作出必要的解释,使学生理解问题的不同解法,但不强调所谓“最佳”策略,也不要求学生掌握几种算法,学生只要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解法便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给学生统一的思维程序和解题模式,不以个体的回答代替全体的理解,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学习成了一种乐趣,而且在这样的空间交流,学生产生创造的火花,从而培养了良好的数感。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计算、实践活动等,培养小学生敏锐精确的数感,体现和领悟数的意义和表达交流的作用,从而为小学生学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蓓蓓.对数感的再认识与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4.13.
  [2]马云鹏、史炳星.认识数感与发展数感[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
  [3]郑毓信.“数感““符号感”与其他――课程标准大家谈[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30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