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策略”“互动”“练习”“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姚海旭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教学过程,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索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那么,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如何教学才能使课堂教学获得有效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从“策略”、“互动”、“练习”、“反思”方面加以分析。
  
  一、讲求策略
  
  策略运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一般而言,当教材内容的组织具有从直观到抽象的特点(如形、体教学)时,应采取“观察―操作―概括―应用”的策略;当教材的内容组织具有从已知到未知的特点(如数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应采取“自学―指导―理解―巩固”的策略;当教材内容的组织具有从假设到验证的特点(如寻找规律,模型推导)时,应采取“问题―讨论―建模―拓展”的策略;当教材内容的组织体现探索性(开放性)的特点(如分类、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应采取“情境―探究―总结―反思”的策略。从数学活动的组织上说,其主要策略有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策略、教学关系的主体性策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策略、教学评价的多元性策略,具体操作中教师要依据实际需要讲求策略的变化和优化。就数学教学的效益而言,“精导妙引、精讲精练”是重要的教学策略。精导妙引就是要“导”在问题处、关键处,“引”在转折处、生长处;精讲精练就是要“讲”在重难处、疑惑处,“练”在针对处、应用处。讲要清晰简练、符合逻辑,该重复强调的可作必要的重复或强调,但要注意语调的变化;练要瞄准目标,训练学生的思维,避免枯燥无味、机械重复。
  
  二、积极互动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建构过程。教与学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互动质量的好坏。从新课程赋予教师的角色意义上说,“引导与帮助”是教师课堂行为的主要表现,同样是促进有效互动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启发讲解、点拨指导与中肯评价应该是“帮助”的主导、互动的基础,教师的发问、追问、进一步探询应该是“引导”的核心、互动的主流,在教师的帮助与引导下所发生的合作交流、讨论质疑等多边活动是组织、互动的提升。帮助有力,引导有方,组织有序,学生就活络,互动就积极,师与生就会产生心理、思维、人格、情感等方面上的高效应。比如,在“探究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用一根长24厘米的细铁丝可以围成哪些长方形?请在纸上画一画。这些长方形的周长一样吗?面积呢?同桌或前后位可互相交流。你们发现了什么?还有没有什么其它的看法?周长是32厘米的长方形,面积可能是多少?最大是多少?整个过程围绕着“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当长与宽相等时,面积最大”的认知目标展开对话、交流、质疑与评价的积极互动,学生就可获得体验数学、思考数学、应用数学的实际效果。应该说,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帮助,学生就难以有积极思维、互动研讨、信息交流和有效获得,就不可能有精彩的课堂生成。
  
  三、要优化练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数学练习在学生学习数学的时间中占据一定的比重,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与实践的重要环节。数学练习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教师要注重其基本的知识结构和相互的内在联系,并根据学生的经验基础、现实状态、水平差异进行优化设计,将教材提供的习题与自己创编的练习统一起来,将内容选择与呈现方式统一起来,将单项与综合、常式与变式、口头与书面、操作与应用统一起来,将质与量统一起来。教师要从基础性、层次性和综合性上进行筛选,以旧引新、以新带旧、新旧构建。在优化练习上,教师不仅要积极使用和改变教材所提供的习题,而且要善于从教材的背景中去挖掘信息,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空间上去收集信息。教师必须将一些新鲜的素材和宝贵的数字资料用到数学习题的设计上,做到“点”上突破,“质”上过关,“量”上控制,“面”上沟通;在“改变”中求趣,在“探究”中求法,在“变通”中求新,把优化练习落在实处。
  
  四、要坚持反思
  
  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生长点。教无止境,学无止境。数学教学的探究与实践免不了有许多不足和缺憾。教师要认真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行为,质疑自己的问题,特别是要找出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原因进行深度探析。探析原因要从教学理念的高度,处理教材的深度,变革方式的力度,学生收获的效度等方面进行揣摩,从教学细节入手分析问题的成因并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反思重在自觉,贵在坚持,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才会不断地生长出新理念、新方法、新举措,才会使教学走向高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46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