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和谐视野下我国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 春

  摘 要: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基础,也是社区体育的影响源,两者的互动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体育资源、促进高校体育的科研和改革、推动全民健身运动、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加快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为和谐社会构建全民族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高校体育 社区体育 互动
  
  前言
  
  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新的历史进程中,体育承担着改善全民族身体素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振奋民族精神和建立健全全民健身体系以及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等历史任务。随着社区体育的崛起,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紧密联系。如果说,全民健身计划是健康的一架“飞机”,那么,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就是腾飞的“两翼”。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与实施,应以青少年儿童为重点,发展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系统工程的始发步骤。全国有两亿在校学生,是最集中的群体,因而必须充分利用学校体育专门设置的体育课程所规定的体育《课程标准》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健身教育。同时学校体育还具有保障的群体锻炼的物质基础,这就决定了学校体育在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的战略地位,确保学校体育健身目标的实现,充分把握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关系。
  
  1.我国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
  
  高校体育是利用高校的自然环境、体育资源,面向在校学生、在职教职工、离退休教职工、学校教职工家属、学校周边社区居民等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服务,以满足学校内和周边社区居民的体育需要,增进学校成员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校内文明健康生活的建设,增强学校内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社区体育是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即街道、居委会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近就便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1.1 学校体育资源丰富,有效利用率低。
  据《全国第四次体育场地普查总体数据报告》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共有体育场馆615693个,全国高校共有体育场馆12762个,占全国体育场馆总数的2.02%。汪海等人对我国10个省市社区辖区内体育场馆的调查显示:教育系统的体育场馆最多,为1143个,占总体的56.6%,但经常对外开放只有12.99%,不对外开放有51.88%。这说明教育系统的体育场地设施较充足,体育资源丰富,但有效利用率较低。虽然在《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文规定:“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在不影响工作和生产秩序的前提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居民开放、为居民健身服务。”但现在有不少学校仍然是封闭性管理,不仅如此,为了便于管理,晚上6点以后就关门,无形中造成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浪费,不能与社区形成体育资源共享的局面。
  1.2 学校体育师资力量雄厚,但参与社区体育工作少。
  学校内的体育师资力量雄厚,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组织能力,是各项体育专业人才的集聚点,可为社区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和为社区培训体育指导员或体育活动积极分子。同时学校是少年、青年学习的地方,是整个青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重心,学校体育能有效地为在校生和学校内及周边社区儿童、少年、青年及至中老年进行系统的体育教育,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青少年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观念,这个教育功能在社区体育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学校体育的开展也能有效地带动这部分较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中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能有效地带动所属的大社区、小社区、街道、居委会等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然而,学校体育现有的优势还没有发挥其优势作用,学校内体育教师及离退休的体育教师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比率低,在职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里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积极性低于离退休人员。
  1.3 高校有完善的体育组织领导机构。
  高校有完善的组织结构和较强的策划和组织体育比赛及体育活动的能力,在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人才,以及较充足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备,能为社会体育及社区体育的开展提供咨询、策划、组织等优质的服务。然而,高校体育这种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学校体育职能机构在体育市场运作上还走不出原来陈旧观念,还不能主动出击和系统体育、企业体育、行业体育、社区体育、联合开展社会体育工作,为他们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服务。
  1.4 社区体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
  近几年,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使社区性体育得到快速发展。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的不同,我国体育发展呈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区体育活动经费不均衡,条件好的社区,在活动经费上有充足的保障,而一些经济不够发达的社区则没有条件投入足够的资金用于社区体育活动。二是社区体育设施、场地不均衡,我国现有体育运动场地主要集中在城区内,涉及“两乡一坝”的体育设施很少,虽经我们努力新建了一些,但仍不能满足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三是社区体育指导员和管理组织不均衡,由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不同,农村社区体育不论是在队伍、社会体育指导员方面,还是在体育设施、管理组织建设上都需进一步加强。
  1.5 社区体育场地受限。
  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直接影响着体育锻炼的项目、内容,进而限制了人数。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体育设施硬件建设,逐步改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条件,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体育场所和体育设施建设。但由于受到主管部门、隶属关系等的制约,大部门体育场地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而社区居民受到种种情况的影响,很难进入其中进行锻炼,致使广大群众的体育活动场所仍然受限。
  
  2.我国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结合的必要性
  
  2.1 评价体育改革价值的需要
  评价体育教育改革的价值,一方面必须强调体育为政治、经济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必须强调体育锻炼者自身身体素质的发展。当今时代,与学校体育教学系统紧密联系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现阶段的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以教师指导与学生主动相结合的教学思想为主流。但是,如果学校体育的改革不注意市场经济体制对学校体育教学产生的深远的影响,那么,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将无强大的生命力。
  2.2人们对体育教育的认识的需要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形成了“先学校后社会”的模式。“在学校就老老实实读书,到社会就扎扎实实做事”的思想,至今仍自然不自然地影响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就体育教育来讲,终身体育思想是教育终身化和持续化思想在体育学科中的集中体现,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和发展。学校体育在于“增强学生体制,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但是,现阶段的教学改革还带有一定的表面性和盲目性。
  目前,中国的社区体育及不发达。大学是一个“半学校、半社会”的特殊团体,从运动水平和运动设施及运动技术指导上来讲,是各个社区的“体育小康村”。用中国现阶段发展农村经济从建立“小康示范村”的思想来讲,中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同样需要一个“示范―带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加强大学体育和社区体育的结合,以大学体育带动社区体育的发展,从而形成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式发展,对引导人们建立终身体育思想,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很有必要。
  2.3 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消费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特别是大学周边社区一般都属城区,居民生活水平较高,有体育消费的财力保障。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公众性设施缺乏,专门从事社区体育职业的人才数量很少,社区体育运动的开展还处于自发和盲目状态。相对而言,大学是中国体育的“发达地区”。一所大学与其周边社区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不仅实现了大学各种资源的资源共享,减少了资源浪费,促进了社区体育的发展,而且社区对大学理论研究,对进一步收集、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从而推动了大学体育的发展,所以,加强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促使其互动式发展,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 我国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互动的作用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其互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充分利用高校体育资源
  目前,大多数大学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在节假日几乎空闲。这与大多社区没有运动场地形成强烈反差。同时,大学还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特别是有体育系的大学能够很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技术服务。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发展,一方面满足了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的需求,另一方面对大学体育资金的积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实际的意义。
  3.2 促进了高校体育的科研和改革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便于大学进一步收集、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同时,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发展,使大学体育改革更加明确了方向性,使大学体育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和个人的需要,而大学体育的科研和改革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人民。
  3.3 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
  在大学体育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在体育运动自身的魅力的吸引下,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家庭,一个社区带动一个社区,长期坚持下去,全民健身运动必将得到蓬勃开展。
  3.4 营造了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大学体育项目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大综合丰富了体育项目的内容,使体育择项有了更为广阔的范围,这必然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到体育锻炼的行列。锻炼者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带动作用,久而久之,必然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圈。
  3.5 加快了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大学体育和社区体育结合起来发展,把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岗位的体育锻炼者汇聚在一起,增进了人民的友谊,加强了大学生社会知识的培养。同时,多样化、复杂化的体育人口相互影响,是人们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能力的一部生动的活教材。
  
  4.促进我国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的方法
  
  4.1 建立组织机构
  在大学学生会、团委等学生组织中成立如“社会体育实践部”等部门,主动与社区居委会或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还可以成立“大学―社会运动委员会”等组织,并吸收社区的相关领导为成员,共同管理,组织大学―社会的体育运动。
  4.2 筹集资金加强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人才引进
  针对社区体育基础设施不足,专门体育指导人员缺乏等问题,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大社区体育资金投入,对社区体育产业的发展要放宽政策,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社区居民要自主筹集,发动群众,提高认识,视社区体育建设为利己利民、造福后代的大事。同时,大学还要加紧培养专门从事社区体育指导的高级人才,社区要注重人才的积极引进。
  4.3 组织各种类型的体育竞赛
  长期以来,社区的各种体育比赛主要集中在工厂、企业、机关之间。学校的各种体育比赛则是在班级、系、部之间。比赛形式以球类为主,内容单一,能够促使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体育比赛很少。大学体育应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形式主动与社区体育靠拢。相关组织应不定期或定期举行一些符合当地实际的联谊赛,发动全民参与,学校并不一定要全校参加,一个班级、一个系部或一个俱乐部即可。在这些比赛中,大学负责技术指导及裁判工作。
  4.4 开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班
  当今社会,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对外开放,一个团体的发展需要对外开放,大学体育的发展同样需要对外开放。大学应对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者提供不影响教学条件下的宽松政策,鼓励社区居民进校体育锻炼,对进行体育场馆锻炼者进行合理的收费。通过多种途径促使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促使体育事业的发展。
  4.5 实施高校体育的对外政策
  针对目前社区居民体育能力比较薄弱的特点,大学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人力资源的优势,开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班。开办培训班时,要按照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如老年人适合太极拳,中、青年男子适合篮球、足球、武术,中、青年女子适合健美操,少年适合体操、武术等。
  4.6 抓好全民健身的宣传工作
  在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的过程中,要特别抓好宣传工作,一方面要注意大学体育政策的对外宣传,另一方面要注意体育文化知识的宣传,要打造有影响的大型比赛,还可在每学期举办一个“体育文化宣传周”。同时,大学毕竟不同于社会,社区人员的大量进入对大学纪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所有进校人员的宣传管理,预防负面影响的产生,保证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后形成互动式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1995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2]吴耘.论小康社会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的有序化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1).
  [3]黄聚云.我国社区体育发展中学术理念的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
  [4]马启伟主编.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108.
  [5]李凤新.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理念的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2003,(1).
  [6]李益群.体育博弈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7]徐群连.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策略刍议[J].体育文化导刊,200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54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