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作业设计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倪珍珠
摘要: 作业是学生学习、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性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但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及应试的导向,使得作业只注重知识的落实,陷入机械重复、封闭单调的误区,使学生终日陷于“题海”,严重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新课标下《科学》作业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尊重学生选择,包括选择难易、选择完成时间、选择作业数量等,作业内容选材要从以课本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设计的题目要考虑学生是否需要、学生是否可能、学生是否乐意等因素,作业设计的主体要从单一教师向教师、学生或家长共同参与转变。因此,优化作业设计,赋予作业新的生命,已成为新课标《科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
关键词: 作业设计 学生为本
作业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新课程要求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逐渐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作业的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成绩。而现实中仍然有的作业具有机械性,所有学生的作业完全一样,忽视了学生的差异,遏制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作业设计应该做到:
1.作业设计生活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也处处要用到科学。为此,我把作业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作业,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科学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知识得到拓展与延伸,体会到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如:“十・一”长假来临,又到了一个考虑布置什么作业的时候了。这假期对中学的孩子来说也不短,但若布置大量练习册上写的作业则对一些学生来说是种负担,最后极有可能是放假归来前临时抄袭来应付教师。怎样让这个作业有意思,并且还能充实假期生活呢?想到学生刚刚学过观察和测量的相关知识,于是考虑利用假期来培养学生观察、记录的习惯。我马上开始思考观察的素材,经过一个下午的筛选,制定了一个特别的作业,还模仿电视里面的节目,取了名字:“假日七天看”。
(1)观察天气变化:天气状况(太阳光强度,云层覆盖率,天空颜色等等),气温,风向,风速(有风,无风,大风,微风等等),降雨(小雨,中雨,大雨),大气污染状况(闻起来是否清新),然后总结一周的情况,最好做出结论和统计图。
(2)如果下雨,可以做测试酸雨的小实验,收集一些(一小瓶,或一小盘)雨水,然后用筷子沾一点,点在pH试纸上,等待试纸变色稳定后,对比标准比色卡上的颜色,或用彩笔把雨的酸碱颜色画下来。
(3)种豆芽:把家里新鲜健康的绿豆(黄豆也可以)拿来20颗左右,放在盘子里,加入少许水(就是刚刚能淹到豆子),然后在绿豆上轻轻放上一层棉花或纱布。怀着爱心和期待,3天左右,就长出一些豆芽了,请把实验过程和现象记录下来。
(4)夜空的观察:如果晚上的天空幸运地出现小星星,就抓紧时机观察。你能看到什么?画出天上星星(有什么就画什么),如果知道名字也可以写在旁边;还有你能发现“十・一”期间月亮形状的变化吗?有什么样的变化?请把这些变化也画出来(也可以写出来)。
(5)户外观察:研究居住的小区附近的生物种类和生存状况;选定一块你的观察区域,统计这一块有几种生物,哪些是动物哪些是植物,分别叫什么名字,把它们画或写在本子上。如果你有兴趣的话,研究一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食物关系,并将它们的关系排列出来。
(6)注意:如果假期你出去旅游,也可以完成第1项和第4项的观察,并且,拿起你的相机,拍下有意思的植物、动物和景观(山山水水),或把它们描述出来,写在笔记本上。
当我在班里布置观察作业时,学生很感兴趣,认真记下作业的要求。但当他们记完后,又发现好复杂。于是我告诉他们,老师不要你们做多么专业的记录,也不需要长篇大论,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实事求是,有什么就记下什么。一番解释后,学生们马上就明白了我的意图,认识到观察的真实性是最重要的。
“十・一”长假回来,我收获了一批形式各样的观察记录。有的学生用优美的文笔描述了每天的天空、温度、月相的变化,有的学生则用优美的线条叙述了豆芽的生长过程,有的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了恒星和星座的信息对自己观察到的星空进行分析。批改后我及时在班上做出点评,表扬了观察记录认真的学生,并将好的作品在班级中展出让大家一起欣赏。这次作业,使学生的观察记录能力得到了锻炼,也使他们学会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观察,养成观察、对比、总结的好习惯,同时为下面学习动植物、月相、星座等知识积累了大量感性的体验。
2.作业设计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我在作业形式的多样化上下功夫,在“趣”字上做文章。例如在学习《探索宇宙》的时候,学生对宇宙的兴趣是非常浓厚,也非常好奇。于是我就想到这章中的有些课完全可以让学生去讲,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所以我就布置一些预习的准备作业,让学生收集资料在课堂上讲解。如《观测太空》这节课的预习作业:星空无比灿烂,在夜空中有你喜欢的星星么?你知道哪些星座?你能将它们画出来吗?你知道有关它们的神话故事吗?还有,这些星星在天空的哪个位置,你能快速地找到并正确判断吗?请利用各种媒体查找相应资料。这样的作业布置下去后,学生们都很兴奋,分别积极寻找相关资料。上课的时候,气氛比平时“热烈”多了:每个人都全神贯注倾听别人的介绍,举手想要发言的学生此起彼伏。一些平时听课不太积极的学生似乎也找到了学习科学的“感觉”,甚至下课还围着我问很多问题。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趣味性和亲近性的科学作业,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如学习了光学基础知识后,我就让学生制作潜望镜、望远镜,还让一些小组合作利用许多小方镜(玻璃店废料)制作一个较大的太阳灶;学习了家庭电路以后就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双控开关、声控电路等,看谁的选材好,做工精细,结构合理等。
没有对科学不感兴趣的学生,关键取决于教师拿什么态度对待,取决于教师带给学生感受的科学世界是否精彩、是否值得关注、是否有必要研究。
3.作业设计开放化――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传统的作业过程是教师按照统一要求对学生的变相“灌注”过程。这种专制的、千篇一律式的作业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都“千人一面”,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课程标准》指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选择作业形式、内容,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把作业当作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1)自由选择作业形式
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根本活动是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性格不同、习惯不同、兴趣不同的个体。如果在作业时,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势必会调动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起到良好的作业效果。
如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学习后,我布置学生:用收集到的图片、事例和实物,举办一个《空气与我们》的展览会。
温馨提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搜集或创作)
① 空气的自述(简介空气的特性)
② 我与空气做游戏(有关空气的实验研究)
③ 空气与我们的生活(动植物与空气的关系、人类与空气的关系)
④ 空气,我想对你说(我怎样知道空气的方方面面,我还想到什么等)
这样,学生在收集、调查、探究等等过程中,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从各个方面梳理关于空气的知识,让他们依据自己对这一单元或专题的理解,将它整理成知识体系。这样的展览会,也是学生的成果展示,他们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2)自主设计作业内容
传统教学中,都是教师设计好作业,学生完成。学生被动应付,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事实证明,学生对自己“创造”出的习题更感兴趣,练习也更投入、主动。教师不妨根据不同课文内容的特点,寻找一个最佳切入点,既让学生自编作业题,又注重激发他们在自编作业中的创造性,把作业演化为多种多样的富有创意性的科学实践活动。如学完《太阳和月球》后,我让学生从自我需要出发,自己设计作业。有些学生设计的是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的作业,有的学生则是通过查阅书籍和网络资料来了解太阳和月球,有的还以“月球探秘”为主题设计了一份手抄报,有的则写了一份倡议书,号召同学努力学习,为将来研究太阳和月球乃至整个宇宙打下扎实基础……
4.作业设计层次化――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新课程在目标上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要促进学生发展,并非要让每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而是有差异地发展。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利用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差异,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着力点。为此,教师设计作业时要注意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既让学困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又能保证优秀生免受“饥饿”之苦。教师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具体做法如下:
A类作业:针对基础较差、学有困难的学生而设计,作业的份量较少,难度较低,方法以模仿性、基础性为主,作业内容属于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一个作业尽可能安排一个知识点的练习。通过练习,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得了,真正减轻困难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比如说,去进行温度的测量,质量的测量等。
B类作业:针对基础一般、学业中等的学生而设计,面对的是班级的大多数学生。资料可来源于课外知识,作业内容属于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训练,学生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和相关的基本技能,完成学习目标,并通过一定量的思维训练,提高学习能力。比如说,仔细观察光的反射和折射,描述潜望镜的原理等。
C类作业:这类作业面对的是班级中学有余力的学生。作业内容属于与本课知识有关的理解性的知识点,以综合性、拓展性为主,一个作业尽可能安排多个知识点综合练习。它综合面广、操作灵活、创意性强,让学优生吃得饱,达到拓宽学生思路和知识面,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比如说,让学生自己观察天空和风向,预测一下明天的天气会怎么样等等需要有创意的作业。
5. 结束语
总之,科学作业应由单一书面、机械、重复的练习向多层次、多形式、开放型、自主性的方向转变。科学作业应激励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应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作业过程要真正体现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消除困惑、解决和生成问题、满足需要、创新知识,展示才能、升华自我。作业的本质是丰富、体验、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是学生的“生命存在”、“生命成长”、“生命完善”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高正绪.课程资源开发的误区.科学课,2005年11月.
[2]张树凤.立足实际推动科学课改革.山东教育,2005年2月.
[3]曾小红.关注科学课中的“细节”.科学课,2005年8月.
[4]齐艳娟,郭飞君,高宏伟.科学课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5]单东兰,夏兆省.科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与管理,2005年第9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59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