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护理管理模式在提高传染病病房护理质量中的效果的对照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护理管理模式在提高传染病病房护理质量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传染病病房2016年8月—2018年8月间收治的108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护理人员接受常规传染病病房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人员接受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护士工作满意度、医生满意度调查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护理前SDS评分和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2个月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DS评分和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传染病病房中应用人性化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患者、护士以及医生满意度,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传染病病房;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4(a)-011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nursing management modes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are in infectious disease wards. Methods 108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infectious disease ward from August 2016 to August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main research subjects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The nursing staff of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he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of the conventional infectious disease ward, and the nursing staff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the humanized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Results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nurse job satisfaction, and doctor satisfaction survey scal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pre-care SDS score and SAS score(P>0.05). After two months of nursing, the SDS score and SAS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rbitrarily managed management mode in infectious disease ward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nurses and doctors, and alleviate the negative emotions of patients.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in the clinic.
[Key words] Infectious disease ward; Humanized nursing management model; Quality of care
传染病病房是医院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科室,由于我国医疗条件和医疗意识有待提高,大多数医院很难对不同种传染病患者分别隔离进行治疗,传染病病房内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较高,患者出于对自身疾病的担忧,也很容易表现出焦虑、紧张、抑郁、易怒等負性情绪,对开展护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特殊的工作环境和繁重的护理工作使得科室护理人员身体、心理以及社会压力都比较高,极易出现职业倦怠感。因此,实施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对提高病房护理质量大有助益,为探究不同护理管理模式在提高传染病病房护理质量中的效果,该文将选取该院传染病病房2016年8月—2018年8月间收治的108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实验。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传染病病房2016年8月—2018年8月间收治的108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2016年8月—2017年8月间该院实施传统护理模式时收治的5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7年9月—2018年8月间该院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时收治的5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24例,年龄在23~64岁之间,平均年龄(43.8±6.1)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26例,年龄在22~64岁之间,平均年龄(44.2±6.3)岁。所有患者文化程度均在初中及初中以上,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另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间该院传染病病房工作的23名护理人员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护理人员均有2年及以上的工作经验,文化程度在中专及以上。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人员接受常规传染病病房护理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固定的排班顺序、管理床位、工作职责等,并定期组织开展护理技能培训,经验交流会[2]。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人员接受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主要操作方法如下。
①加强与基层护理人员的沟通交流,由护士长负责,定期或不定期与护理人员单独进行谈话,了解其在工作上遇到的困难以及心理状态变化,并尽量帮助解决;积极听取护理人员建议,对管理方法进行进行调整[3]。组织开展减压讲座,向护理人员传授自我调节、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帮助其掌握正确的排解压力方式。
②对每一位护理人员人员进行评估,包括个人意愿、性格特点、心理承受能力、工作能力等综合情况,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护理人员工作职责,使其能够在比较合适的岗位上工作,缓解工作压力。
③合理调整排班,将年资较高的护理人员与年资较低的护理人员安排在统一班次,由高年资护理人员负责对低年资护理人员进行指导;采用浮动的排班制度,当入院治疗患者较多时安排更多的班次,当入院患者较少时则减少排班,使得科室护理人员有更多的休息时间。
④调整奖励制度,将护理人员奖金、福利与其工作考评结果挂钩,对于表现优秀的护理人员在口头表扬之余也应给予适当的实质性奖励,以提高工作积极性。
所有患者均按上述护理模式接受两个月的护理后评价护理质量。
1.3 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护士工作满意度、医生满意度,并对患者护理前后负性情绪进行评价。其中,患者护理满意度、护士工作满意度、医生满意度分别通过医院自制的调查量表进行调查,每种问卷有25小題,每小题4分,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满意度越好[4]。负性情绪通过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每种量表有20小题,每题1~4分,总分80分,评分≥50分提示患者存在明显的抑郁/焦虑症状,评分越高表明症状越明显[5]。
1.4 统计方法
选SPSS 20.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分别用χ2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护士工作满意度、医生满意度
2.2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负性情绪
3 讨论
该次研究在传染病病房护理管理中尝试应用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实验结果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护士工作满意度、医生满意度调查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护理前SDS评分和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2个月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DS评分和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传染病病房中应用任性化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患者、护士以及医生满意度,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白术红,王翠云,李玉荣.不同护理管理模式在提高传染病病房护理质量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4):108-109.
[2] 刘启兰.探讨比较不同护理管理模式在提高传染病病房护理质量中的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6):129-130.
[3] 王凤丽,赵慧.优质护理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护理管理中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31):148-150.
[4] 蒋小娟,赵孝英,袁小丽,等.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在埃博拉诊疗中心留观病房的应用[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7,5(7):409-410.
[5] 邓洪春,霍春玲.完全管理模式运用于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护理中的价值评价[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5):400-401.
(收稿日期:2019-01-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34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