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范明
[摘 要] 高职院校校企共建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存在四个问题,分别是基地运行缺乏制度保障、教学与实践课时安排不协调、实践教学质量难以控制和实训指导老师不适应教学需求。针对以上四个问题,高职院校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措施主要有四个,分别是完善制度保障;灵活课时安排,增加实训时间;提升实训指导人员的教学能力水平;完善实践评价标准。意在通过积极的探索和讨论,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对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8-0180-02
根据高职院校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其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基于这一目标定位,为了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与工作环境的适应性,高职院校应当将校企共建合作培养学生作为提升办学能力、提升学生水平的重要途径。加之,近些年来国家职教政策的导向性,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对校企共建合作办学有了较之前更多的尝试。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同时它也并不成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
一、高职院校校企共建必要性分析
(一)整合资源,促进校企共同发展
高职院校的教师有比较丰富的科研与教育经验,管理能力较强,但实践师资队伍较为薄弱。而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于长期在一线生产运作,对工作技能、职业素养有较为明晰的需求定位,但学生管理能力较弱,在聘用应届毕业生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磨合度较差,导致部分企业和学生不能相互适应。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将优势教育与科研资源、一线工作经验和工作设备资源相结合,整合实训与科研资源,一方面有利于企业与学校的软硬件整合,优化配置和价值创造,可以提升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企业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二)校企共建,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通过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共同建设,合作办学,高职院校教师可以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能工巧匠之间互相交流,规范流动。将实践技术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优势互补。两者之间的相互碰撞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学校可以更加准确地对学生的劳动能力进行培养,同时企业可以获得更优质的人力资源,校企共建是提升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二、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基地运行缺乏制度保障
在管理模式上,学校的管理主要是基于学生的教学活动展开的,保障学生的安全,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强调的是教育性与服务性功能。而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营利,在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前提下,强调对员工劳动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因此,根本出发点的不同会导致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并引发一系列管理问题。在实训基地共建之初,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初衷签订合作协议,但往往只能对基本问题进行规范,待到实训基地出现具体问题时,只能本着双方协商解决的条款来处理,合作共建双方权责难以得到维护,实训基地缺乏制度保障。
(二)课堂教学与实践课时安排不协调
高职院校教学过程有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与学时安排,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由于学制的固定性,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又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这就导致课堂教学很难根据实践需求来及时调整课时安排。但企业是以生产经营服务为目的,会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资源配置,以适应市场需求變化。这就导致教学活动的相对固定性与实践活动的相对灵活性之间存在矛盾。
(三)实践教学质量难以控制
企业是以盈利为首要目的,对员工技能培养的提升以及岗位的轮换都是基于正常生产经营的前提下的。由于企业与学校的设立目标从根本上存在差异,在对学生进行质量评价的时候,标准也会有所差异,不能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部分学生可能在某一个岗位上反复操作,无法获得系统的技能提升,实践教学部分的效果及目标难以得到保障。此外,实践教学中可能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导致学生实训考核标准较为随意。
(四)实训指导教师不适应教学需求
由于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项目仍处于探索和实践的初期阶段,学校和企业缺乏完善的理论规范和操作流程,企业专家的主要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对业务的把握比较准确。但是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较少,可能会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出现“指导教师表达不清,态度急躁;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做不出”等尴尬情况。在实训过程中,实训指导人员往往都是就业务说业务,学生接受的知识不成系统,知识点零散,无法对业务过程本身形成一个整体的认知。高校教师虽然教学理论和实践都比较丰富,但是在具体的业务实践方面又有所欠缺。种种矛盾集中在学校的指导环节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学生的指导质量比较差,指导效果有待提升。
三、高职院校校企共建的措施及对策分析
(一)完善制度保障
面对校企共建过程中的权责问题,可以借鉴已经比较成功的校企共建案例,完善合同制订中的细节,制定适应校企双方利益诉求的管理制度,形成“1+1=1”的利益共同体。校企双方通过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共同编制实训材料并建设教师队伍等活动,促进双方的适应与融合。校企双方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建立校企互访机制、共同开发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共同成长和发展机制。 通过明确校企合作中的工作职责、实习岗位要求、工作纪律要求等方面问题,将学生、学校与企业之间各自的权责通过法律合同进行明晰。同时,学校层面应适度放权,赋予校企合作项目适度的人事聘用权力和业绩奖励权力。由项目负责人控制合作项目中的人事任免及薪酬激励,对项目进行市场化管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
(二)灵活课时安排,增加实训时间
学生毕业前在校内进行的实践培养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能够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从容面对未来的工作环境,因此,学校可以改革教学内容,压缩理论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强化对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让学生尽量多动手,尝试打破传统的每周几次课的课时安排模式。借鉴企业工人生产采用的工时制度,在一定的实训期限内要求学生完成累积一定时数的实训时间的模式。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企业的生产节奏,来自行调整实训安排。如果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超额完成实训任务,还可以获得额外的补贴奖励。鼓励学生参与实训生产的积极性。
(三)提升实训指导人员的教学能力水平
在校企合作共建过程中可以合作共建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学校方面,要择优选择具备较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制定教师发展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教师队伍建设;企业方面,要同时选派专业技术过硬,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教师,进行一定的教学技巧训练,使其能够尽快掌握教学基本方法。
(四)完善实践评价标准
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校企合作共建项目的效率和效果,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价时,要充分尊重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面的利益诉求。建立由学生、学校和企业构成的三个维度的立体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评价体系的多维度和多层次性。同时,可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力量,由教育领域和行业领域内的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校企共建给出专业建设方面的意见,对实践教学的质量给出专业评价。对在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教师和学生进行适当奖励,鼓励员工、教师和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总结
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工学结合、校企共建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它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引入了社会办学力量,提升了学校的实训条件,更新了学校的实训内容,提高了实训指导水平;企业可以获得生产条件和生产场所的保障以及劳动力资源;学生可以在毕业之前熟悉工作环境,培养工作的责任感,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因此,扩展合作利益共同点,未来要继续积极探索和完善校企共建的实训模式,实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霞,张继河,张宏玉.基于“協同效应”的校企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8):225-228.
[2]陈银燕.“校企共建双聘”人才共享机制: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建设新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5(11):61-63.
[3]黄幼岩.校企共建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长效机制研究:基于利益博弈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2(18):82-85.
编辑 张 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29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