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古琴音乐演奏者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宫睿歆

  【摘要】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古琴艺术列入世界第二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此在社会中掀起“古琴热”风潮,弹琴者数量与日俱增。古琴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要在演奏中表现这种“古韵”,就要求演奏者本身具有音乐审美能力和较好的音乐素养。本文就当下古琴演奏现状,从演奏审美的认知能力、知识结构、表现能力方面进行探究,对培养古琴音乐演奏者音乐审美能力展开思考。
  【关键词】古琴;演奏;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中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其音乐在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了以儒、道、佛三家为主的美学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审美准则。从麴瞻、崔尊度,再到冷谦、徐上瀛,皆在当时提出了重要的古琴美学原则。如徐上瀛在《溪山琴况》“和”况中提出了“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的论点,而后充分论证说明演奏一首作品,流畅连贯的演奏只具备了基础条件,通过演奏使音乐与审美中情感意境相联系,表现曲目中的细节和特性,起到塑造音乐形象、传递主题情绪,才是真正的用音乐表现出“意之深微”。
  要将文字化、理论化的音乐审美准则实现在古琴演奏过程中,“照本宣科”的弹音符自然行不通。当前,大多数演奏者皆可做到徐上瀛觀点中的前两点要求,若要达到第三点则十分困难。笔者认为,要实现“音与意合”,首先就要求演奏者对音色、旋律、节奏气韵、作品结构、情感色彩等方面有美的追求,从而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要增强古琴演奏者的音乐审美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一、古琴演奏审美的认知能力
  认知作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它通过视觉、听觉、思维、想象等方式将外界信息传入大脑进而支配人的行为,人们对于美的认识以及获取多样的知识,主要依赖于认知能力。
  (一)古琴演奏中的审美感知
  感知,即感觉与知觉,是演奏者对于演奏效果的主观反馈。演奏审美感知的对象不同,感知的敏锐度也不同。相对来说,人们审美感知的敏锐度在欣赏他人音乐时要比自己演奏时高得多。当我们欣赏他人作品时,精神处于放松状态,感官功能有目的的暂时弱化,将听觉集中达到最强化,审美感知十分敏锐。但当自身进行演奏时,感知敏感度极速减弱,增强演奏中的审美感知,除了要克服紧张心理,最重要的是“听自己弹琴”。
  要在古琴演奏过程中具有审美感知就需要用心聆听自己的演奏,在意识上进行美感分析,将演奏的旋律与自身的思想情感间进行交流互动。通过作品旋律在听觉上的强调,使得思想上深化主题意象,进而对音乐的情感表现起到指导性作用。
  (二)古琴音乐演奏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是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反应和感知,是演奏者通过对自身演奏实践感悟、欣赏名家演奏等活动的客观认识基础上进行的概括总结,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观感受。古琴音乐作品在题材上划分,可分为叙事类作品和抒情类作品,在情感上也存在喜、怒、哀、乐、怨的不同情绪,因此审美经验应进行广泛、大量涉取,不应当只局限于古琴单项,声乐、舞蹈、戏剧表演等专业展演的优秀剧目都可以作为审美经验的涉取来源。
  好的审美经验会对如何在古琴音乐演奏中塑造音乐形象、传递主题情绪、表现作品内涵意境起到良性启发,在演奏中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古琴演奏审美的知识结构
  (一)音乐理论
  音乐理论知识包括音高、记谱法、调式、节奏、力度、速度等多方面。演奏者应做到在充分学习理解的基础上,熟练灵活地运用到演奏过程中,充分把握不同音乐作品中每一项的细节变化。针对古琴音乐则应侧重于对谱中指法细节的掌握以及对古琴音乐节奏特殊性的理解和体现。
  1.读谱
  仔细研读曲谱中标记的各类符号,不漏不错,弄清作品所处时代、派系风格、曲调、结构、指法等基本要素。古琴音乐审美中最讲求的就是“韵”。曹柔的《指诀》中说“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疾徐,更有一般难说,其人须是读书。”其中的“吟猱绰注”,便是“韵”的组成部分。将它们定位到曲谱中,就成为在读谱和演奏时需要关注的“特殊标记”。重视每一个细节并将其体现在音乐演奏中可为全曲的风格奠定基调。
  2.奏控制
  节奏同样也是是“韵”的组成部分。
  减字谱是古琴专属的记谱法,由于最初的谱中只记录了曲调、演奏技法和音高,未记录具体节奏,乐曲中的节奏则是靠老师口传心授或自行揣摩打谱,这就给演奏者留出了巨大的二度创作空间。
  随着时代发展和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受西方音乐影响,通常在减字谱的每个手法上方对应用简谱或五线谱划分小节,将具体的节奏、速度、力度规定明确,相对程式化。以古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音乐,古琴谱中乐句划分与人体生理活动有关。采用文学中陈述句句末的标点符号“。”断开,意义和朗读文章时看到的“。”相一致,起到了断句“气口”标识的作用。将乐句与呼吸相联系并产生“共鸣”,这才能将音乐旋律中赋予了美的生命力。
  (二)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作为中国人类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包括政治、经济、艺术、社会等对音乐内容体裁产生的影响,各民族音乐状况的历史与现状,各种音乐体裁的起源、相互间产生的影响及其发展状况,乐器及其记谱法、演奏技法的历史发展及演变过程,声乐、器乐艺术的历史发展,以及对各个时期的音乐文献的研究等。
  古琴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虽经时代变迁,但流传至今的古琴曲仍有3300余首,每首作品都有浓重的历史痕迹,它是具有主观性的音乐产物,他的产生受到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对于作品所处时代的政治背景、社会环境、审美倾向、音乐创作、文化交流等都需认真仔细的学习研究,以把握作品原本的精神风貌。通过对音乐史的学习,有助于演奏者建立音乐审美的时空框架,丰富音乐文化历史知识储备,提升审美认知的知识结构。
  三、古琴演奏审美的表现能力
  《列子·汤问》中《伯牙与钟子期》一篇中写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篇中除表现二人间默契的知音情谊外,也表现出了俞伯牙“所弹即所想”的高超音乐表现能力。
  演奏审美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作为表现能力的基础,只有良好的认知能力和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才能使得审美的表现能力乘势而上。当审美感知提升了演奏的水平,知识结构与审美经验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通过对音乐风格和演奏技法的把握,在演奏审美感知的基础之上,把内心的音乐形象转化为现实旋律的音响效果,才能将音乐作品的“意之深微”表现出来,做到“音与意合”。
  四、结语
  古琴作为极具历史厚重感的乐器,其音乐作品无论是标题还是思想都极具深度,想要通过弹奏表现并还原它的韵味和美感绝非易事,它对于演奏者自身音乐审美、知识储备、表达创造等方面有着极高的要求,这些素养和能力也直接决定了演奏者艺术水准的高低。通过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能增强演奏者的音乐素养,提高古琴演奏水平,真正做到“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实现“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2]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料注译[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3]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28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