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过程中,能够深入接触语言文字。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真正进入文字的情境与氛围中,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感受文意,理解文章中的故事内容,分析典型人物形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裕的阅读时间,有针对性地组织安排朗读训练,注重对学生朗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组织多样化的课外朗读活动。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2-0016-02
  引    言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细致地阅读范本,能使学生感受文章的内在含义。除了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感受文章内涵的最直观方法是引导学生有效地朗读文章[1]。朗读能让学生有效理解文章,解读文本,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与锻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让学生更好地形成综合阅读能力。
  一、为学生提供充裕的阅读时间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融入朗读训练,教师应先为学生提供充裕的阅读时间。学生需要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和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才能通顺地朗读文章,并在朗读中融入感情[2]。一些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没有在课堂上为学生预留充分的接触文本和了解文本的时间,在学生没有透彻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教师就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显然会产生较大障碍,也是教学中的一个典型误区。因此,教师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应注意用普通话,做到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尤其是在自学性朗读中,要让全班学生读完、读好,切不可让朗读流于形式[3]。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充分熟悉文意,通过初读文章,将整篇文章理顺。当学生对文本产生较好的理解感受后,教师再组织全班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过程中体现文本特点,并要求学生传递内在情感。这种教学推进方式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二、有针对性地组织朗读训练
  想要系统地展开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并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4]。例如,在一学期开始,教师可以分析本学期即将学习的文章的特点,为学生制订相应的朗读训练计划。在后续的文本教学中,教师有效落实教学计划,以取得良好的朗读训练效果。
  教师制订学期语文教学计划时,要辅之朗读计划。教师要明确全书中哪些是重点指导朗读训练的文章,这些文章具有什么特色、哪些课文需要全文指导、哪些课文只需要片段指导,要事先安排好。在朗读基本功训练方面,教师应明确在本学期需要达到什么标准。只有朗读计划周密,教学时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多是景物描写类的范本,这类文本教学可以很好地开展朗读训练,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镇》《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生动形象地在朗读中展现景物的美好。
  三、注重朗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小学生文本朗读的方法和技巧相对有限,教师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就应对朗读技巧加以指导。不同类型文章适合的朗读方式有所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确这一点[5]。朗读时,教师应教会学生朗读时口齿清晰、发音准确,同时要让学生在理解范本的基础上以合适的方式表达文意。教师可以结合文章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朗读技巧,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先从吐字发音、理解内容等方面对学生進行指导。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强调,朗读时吐字发音要尽量正确、清楚、规范。同时也要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意图、人物性格等。朗读技巧的指导也很重要,尤其是对声音大小、停顿、语速、语气、语调等的指导。例如,《在牛肚子里旅行》这篇文章带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包含很多人物的对话,在引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应让学生充分熟悉故事梗概,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具体的训练中,教师可以调整朗读方式,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让不同角色之间产生思维碰撞。这样的朗读过程趣味性更强,学生融入的程度也更充分,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让学生有效掌握朗读方法,不断提升整体朗读能力。
  四、组织多样化的课外朗读活动
  随着学生朗读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更多有效的训练,丰富朗读活动,激发学生对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充裕的探索空间,学生只有多做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各种朗读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外活动的机会,开展各种朗读展示及竞赛类活动,激发学生对朗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朗读收获。
  课内朗读要与课外朗读相结合。教师应拓展教学维度,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大幅度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对文本的理解能力。第一,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朗读欲望,形成良好的教学开端。第二,教师应为学生朗读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随时能读到好书。第三,教师应教会学生掌握方法,如浏览法、摘抄法、剪报法、批注法等,帮助学生养成动笔墨、动工具书、动脑的好习惯。第四,教师可以开展课外朗读活动,如朗诵会或诗文朗诵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这样能够推动学生更积极地开展各种练习,让学生反复体会朗读的方法与技巧。这不仅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文字,体会朗读的乐趣,还能更好地体现朗读教学的作用与价值。
  结    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为学生提供充裕的阅读时间,有针对性地组织朗读训练,注重对学生朗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组织多样化的课外朗读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参考文献]
  郁广其.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8(34):120-121.
  周宽群.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农家参谋,2017(18):116.
  祁莉娟.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084(01):87.
  屈雪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8,384(36):48-49.
  李培红.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 科技资讯,2019(17):92-93.
  作者简介:乔立英(1978.6—),女,江苏盐城人,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92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