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大都市有机农业发展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农业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重要的农业发展形式,但无节制的发展会形成巨大危害。新时代生态农业发展理念的确立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呼唤有机农业时代的到来。基于此,可以通过农民合作社、市民农园和消费合作社3种模式发展有机农业。
关键词 农业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有机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9.063
1 农业工业化发展概述
福特模式是以大量生产大市场为特征的工业模式,该模式在农业中的盛行,加上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拥有相对完整生态循环的传统农场被大规模单种种养取代,即被专门大规模生产单一作物或动物的农场取代。杂草、昆虫、害虫被杀死,动物被赶入暗无天日的工厂般的畜舍。露丝·哈里森在其出版于1964年的名著《动物机器》中,形容这个时代的人们在他们所饲养的动物身上只看到“人类食物的转换因子”,动植物在工厂式农场中生存[1]。2013年,时隔50年后,该书由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出版社再版,凸显其开创与划时代意义。工厂式农场将耕作变成大规模生产程序,但也使得食物供给和农村未来遭遇严重且始料未及的后果。以数量取代品质即农业产品生产“劣币驱逐良币”是这种模式的直接后果,农产品市场的最低标准成为实际标准,生产高品质的农产品则被认为不经济。
农业工业化正是指农业种养作业严重依赖能源、化肥、农药、人工饲料、机械和转基因等技术手段,严重违背动植物原有生活空间和生长速度的农业生产消费模式。该模式下生产出的产品往往要通过长途贩运,即通过很长的“食物里程”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在带来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和难以预知的生态风险。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较为简单,系统内部生态平衡和稳定性相对脆弱,而专业化、规模化和高度集约化的工厂式农场在生产中种养动植物种类和品种结构的单一化,导致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不断泛滥的化肥、农药使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土壤、野生动植物、有益生物、害虫天敌等种群数量、结构受到破害,导致生物多样性丰度下降、生态失衡。单一种养的作物极易受害虫和疾病的侵袭,容易引发重大病虫害的频发和大流行。农业工业化客观上导致耕地的肥沃程度降低、土地退化甚至贫瘠化。马克思指出,这种生产方式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的持久肥力[2]。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由于农业工业化,人类赖以生存的水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农产品营养水平在不断降低,引发和导致各类严重疾患如癌症等人类重大疾病的高发,威胁大众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3]。农业工业化模式在现实实践中的实践逻辑是:寄望以最小的投入成本,创造最大的生产效益,结果却是低端农产品的供过于求导致价格的恶性竞争和农民收益的递减。
2 农业产业转型的必然性和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
传统农业到农业工业化为标志的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是否定之否定的一个环节,但不是农业发展历史的终结。相反农业工业化式的现代农业所导致的众多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担忧。农村是人类生活与自然联系最紧密的地方,当代城市人所展现的生活的忙碌,生命的疲惫,身心的倦怠,压力、窒息、抑郁、烦躁、焦虑等是被迫中断了与自然的紧密联系的生活写照。美好生活要求重建人尤其是城市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农业主要为人类提供农产品,到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创造国民财富,再到农业生态化、有机化和农村地区休闲化、城镇化,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新时代,人们必须摒弃农业纯GDP增长论,一定要认识到农业农村对人们的生态、休闲意义,这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根基,也是走向有机农业美好未来的理论依据。
在一茬茬的春种秋收中,在风吹草低见牛羊或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现实生态画卷中,让人融入秀丽山水风光,温馨田园谐趣,厚重人文遗迹,是未来农业的理想模式。这种农业模式就是生态农业或被称为有机农业模式,它展现的是农场作为一个主要整体,农场内所有的生命从土壤到动、植物到昆虫到人类形成一个生命循环。遵循自然的生物群落和生态平衡,摒弃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和人工饲料、各种激素和添加剂等,生物物种间通过生存竞争、相互作用等,提高了自身的生存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同时也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由此展现给人类一个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生物世界。
有机农业是对农业工业化的否定环节,与传统农业有极大相似性,但不是对传统农业的简单回归。在中国农业几千年发展历史中,中国农民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很早就开始尝试通过对田地的改造和整治,利用生物种群的食物链体系,变废为宝的物质循环利用,通过种养结合的思路进行探索和实践,创造性地发明了很多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如农田间作套种、稻鱼共生、水域立体养殖、桑基鱼塘、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等,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驯化发展的农业生态文化[4]。20世纪80年代,在农业工业化开始逐渐影响改革开放的中国大地,桑基鱼塘等农业模式开始衰微时,联合国粮农组织把桑基鱼塘树立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典范。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桑基鱼塘为“世间罕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
从传统农业发展到有机农业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911年,美国富兰克林·H·金教授在考察了中国农业数千年兴盛不衰的经验基础上写成了《四千年农夫》[5]。书中指出,中国传统农业长盛不衰的秘密除了中国农民的勤劳、智慧和节俭,还在于善于利用时间和空间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并以人畜粪便和一切废弃物、塘泥等还田培养地力。1931年,英国植物病理学家艾尔伯特·霍华德则在研究富兰克林·H·金教授关于中国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写成了《农业圣典》一书,书中提出了有机农业的思想。20世纪70年代以来,农业工业化的危害日益显露,现代农业带来高度劳动生产率和丰富农产品的同时,环境和食品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土地肥力持续下降。在民间的强大舆论压力下,发达国家政府开始重视和支持有机农业发展。到目前为止,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在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推广,全世界有機产品市场不但在欧洲和北美(全球最大的有机市场)拓展,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也持续扩大。 中国有机农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中国有机产品以植物类产品为主,野生采集产品增长较快。有机茶、有机大豆和有机大米是占比最大的3种作物。随着城乡人民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有机农业有着广阔的市场。
3 大都市发展有机农业的组织方式探讨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的大都市农业发展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大都市有机农业。在大都市有机农业的组织和发展上,有3种组织形式值得重视。
3.1 农民合作社模式
近几年,有机农业被热炒,各类资本尤其是一些商业资本认为其是一个风险资本的新风口而纷纷加入。但有机农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仍不乐观,主要问题表现为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监管体系建设不够健全,经营主体存在技术、资金或市场的欠缺,且大多缺乏产供销一条龙的系统思维和持久作战准备,导致有机产品在认证、销售、物流等方面遭遇梗阻。商业资本在乡村租地实施有机农业项目,开放或半开放种养状态使得村民的道德风险(村民偷、盗甚至抢)很大。另外,一些资本以工厂化方式管理有机农场,找一个经理人,招聘一些中层管理和技术人员,再雇佣当地农民。看似很科学的经营方式,实际面临的是手工农业劳动中绩效监控的巨大成本短板,即要么存在雇工磨洋工,要么监督管理成本巨量上升。解决道德问题可以找本乡村精英入股合作,通过本地精英去化解这个道德风险;解决农活效率可以由农民承包农活,但这些都不是最稳妥的方法。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组建农民合作社,引进的资本也要由商业资本为主变为主要是政府资助加上农民入股而组成。资本结构和技术结构合理的合作社是使有机农业产、供、认证和销售一体化的理想发展形式,也是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未来组织形式之一。在合作社中,既要重视有机认证,更要通过技术和管理加强对小农生产过程的约束,坚决避免为了解决短期或局部经济利益降低的问题而在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降低技术和操作标准的情况发生。为此,农业合作社要延揽各类专业人才,构建或利用农业服务体系,为有机农业的育种、病虫害防治、土壤培肥、产品保质等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尤其在当前乡村农业专业服务体系建设不足的背景下,体量大的合作社能有效通过集体的力量去获取技术标准、生产管理、产品认证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合作社的技术人员也是培训合作社农民科学发展有机农业的关键。只要保证有机农业品质,在有效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后,有机农业就能获得持续发展。
3.2 市民农园模式
市民农园也可称为社区农园或社区园圃,是指让城市居民联合起来在农村承租小块土地进行农事耕作与园艺开发的一种模式。市民农园在欧美国家已有一个较长的发展历程,在我国则是一个新鲜事物,目前正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迅速发展,但对其发展理路则各有侧重。在总结国内外经验基础上,市民农园被认为是现有农产品供给体制下快速提升城市居民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的最好通道。由于市民农园基本是租用农民承包地,且为了耕作方便还要雇请承包地原耕作农民打理大部分农活,从而该模式也是将优质农业要素尤其是先进农业理念和有机农业模式植入城市周边农村的最有效方式。市民农园是闲暇时间儿童和青少年的游乐场和伙伴交流空间,是生物学的实践课堂。由于市民农园地处城市周边,空间距离近,市民周末或其他闲暇时间去农场既经济也可行,因而也是城市劳动者绽放生命精彩、减轻工作压力的最佳场所之一。居民们在市民农园收获的有机作物在供自己享用之余,还可以分送邻居和朋友食用。通过食物赠送或交换的方式客观上又弥合了人们在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相互疏离。市民农园的建立,必然会使市民将回归田园生活作为自己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要求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文化生活等公共服务必须完善。只有提升了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才有利于缩小农民与市民的差距,加强他们之间的交融。市民农园是发展有机农业的助推器,也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3.3 消费者合作社模式
有机农业由于其自身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一种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而产品消费及时的农业形态。所以要尊重有机农业发展规律,避免因资金链断裂而导致项目失败。有机农产品在目前的社会信任体系下,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培养客户和维护客户的信任,从而使有机农业走入良性循环轨道。目前,我国的有机农业仍然处于初始阶段。种养、管理、收获、认证、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还需进一步完善,尤其是销售渠道可能成为有机农业从业者的生死劫。我国有机农业先驱们尝试了社区体验店、城乡市集等各种新型渠道,但收效甚微。中国有机农业销售之路还没有一种现成的高效模式。因此,供需紧密结合的消费合作社模式不失为我国有机农业创新之路的第3种有效模式。即一定区域的有机农产品消费者联合起来组成消费联盟,再与包括农民合作社等生产主体合作在内的生产主体进一步联合,实现有机农产品的点对点销售,既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了大量的流通费用,降低了产品价格,更保证了包括农民合作社在内的生产主体的销售渠道的畅通,是当前有机农业发展中最有前途的组织模式。
4 结语
在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禀赋和城市规模及发展水平的差异,必然还会有其他各种模式涌现出来,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才能不断完善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 露丝·哈里森.动物机器[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李世书.农业工业化的生态风险及其防治[J].广西社会科学,2012(10):71-74.
[4] 韵晓雁.桑基鱼塘:古代农业生态系统的典范[J].农村·农业·农民,2016(10):55-57.
[5] 富兰克林·H·金.四千年農夫[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刘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68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