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研究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在2018年4—9月来该院就诊的180例精神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应用品管圈护理模式管理,统计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7.78%相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22%显著增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上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有效减轻了患者的发病情况,与患者及患者家属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了护理工作人员的自身专业认知,提高了治疗总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关键词] 品管圈;护理风险;护理管理;风险管理
   精神科患者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临床表现为性格改变、行为异常、言语异常,严重影响到了日常的学习、工作与生活。而今,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持续增高,且在临床上病情反复,有一部分的患者甚至感到走投无路选择了轻生。为了护理工作开展更加顺利,研究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选取该院2018年4—9月收治的180例精神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临床上实施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80位精神科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男性43例,女性47例;年龄37~46岁,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男性39例,女性51例;年龄31~55岁,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应用品管圈护理模式管理,统计临床疗效。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遵循护理会议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和分级护理制度。护理工作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用药指导、病情护理、对症休息、指导休息、心理护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应用品管圈护理模式管理,下面是应用品管圈护理模式管理的具体情况。
  1.2.1 挑选品管圈成员培训  在精神科挑选十名临床上有经验及工作时间比较长的护士,由神经科护士长担任圈长,带领品管圈的成员参加医院组织的培训,透彻了解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并掌握其解决方法,提升护理工作人员的自身专业认知,巩固自身的专业技能,加强与病人的沟通能力,减少了随意和盲目的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的效率得以增强[1]。
  1.2.2 确定主题并制定计划  确定品管圈活动的主题为“控制精神科患者的临床症状”。由品管圈护理工作人员共同商讨并确定精神科适宜的安全管理,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应该掌握应急方法,根据每一位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患者家属进行有效宣教,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对精神科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用药指导、病情护理、对症休息、指导休息、心理护理等[2]。
  1.2.3 实施  护理人员将掌握的应急措施对精神疾病患者家属进行讲解,尽量减少科室的不良发生事件,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时刻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在对精神疾病患者发药时应严格按照三查七对,与患者进行适当的交流,为患者排解心理负担,使患者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以免病情复发。精神病患者应该控制正常的作息,工作人员要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进行监督,尽量使患者的生活作息变得规律,避免患者整天疑神疑鬼,情绪多变。在心理上,护理工作人员可以让患者及患者家属了解一些精神卫生知识和概念,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使病人正确看待自己的病情,去慢慢适应这个社会,逐渐融入自己身边的人际关系。护理工作人员要帮助患者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敞开心扉,与身边的人多交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适时进行自我调节,发现郁結于心的根源。医护人员始终和患者及其家属保持联系,避免患者发生意外,并由医生及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对服药剂量进行调整[3]。
  1.3  评价方法
   该项研究以患者的显效、有效以及无效为最终的评定标准。所谓的显效,主要是指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临床症状显著消失;所谓的有效,主要是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其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所谓的无效则主要是指在接受治疗之后,其临床症状无任何好转,且出现了逐渐加重的趋势。计算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研究资料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22%比对照组67.7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加大,压抑的心情得不到倾诉,就可能发展成为精神疾病。近年来发现,我国精神病发病率持续上升,由于精神疾病病程比较慢,并且早期症状不容易被发现,精神病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发病越来越严重,导致患者进入精神衰退和人格改变时期,使得患者的家庭与社会上的责任更重,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4]。人们的传统思想上认为精神疾病不可治愈,精神疾病患者只能靠服药来控制病情,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及行为变得更加极端。精神科的护理比较特殊,对护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神病患者由于精神障碍,可能会时常发生异于常人的表现,需要护理工作人员的时刻监督,工作符合加大[5]。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素质提高了,国内外医学界对精神疾病展开了研究,品管圈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应用品管圈护理模式管理,并取得了让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品管圈活动的护理管理模式与常规护理不同,它不仅能提升护理工作人员的专业认知,还在临床上形成了特殊的监督机制,由其他工作人员与患者、患者家属对品管圈的成员进行工作上的监督,提高了科室人员的工作效率,从而使每一个人都保持着充沛的工作积极性[6]。在品管圈提出的方案中也涉及到了科室的安全管理措施,患者病房及科室病区内的危险物品,每天都要进行及时的处理,避免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出现不安全行为[7]。精神科患者性格异常在临床上表现为本来性格开朗,有时会突然变得对周围的人特别的冷淡,所以在临床上,对精神科患者的护理格外重要,精神科的护理工作人员不仅要有牢固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操作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精神科患者进行特殊的精神护理,熟练掌握护理流程,对科室的潜在风险制定相应的对策,组织品管圈的成员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处理,将精神科护理风险尽量降到最低,以实现品管圈的管理效率与开展的意義[8]。“品管圈”活动有助于解决护理工作中的难点,改善护理质量并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因此尝试将“品管圈”活动用于精神科护理的风险管理中,目的在于减少神经外科护理中风险事件的发生。
   调查结果显示,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7.78%相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22%显著增高(P<0.05)。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有效减轻了患者的发病情况,与患者及患者家属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了护理工作人员的自身专业认知,提高了治疗总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参考文献]
  [1]  曹玉蓉,蒋燕.开展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29):32.
  [2]  徐金诺,赵慧慧.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饮食保健,2018,5(33):146-147.
  [3]  王玮,倪桂辰.开展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探究[J].心理医生,2018,24(21):285.
  [4]  周丽荣.开展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2):14233.
  [5]  陈海梅,唐学军.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特别健康,2017(16):266-267.
  [6]  郝秀叶.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7,4(16):54,56.
  [7]  张凤坤.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品管圈活动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15):72-73.
  [8]  叶南燕.品管圈活动安全管理措施对精神科患者意外风险因素的预防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6):76-77,80.
  (收稿日期:2019-10-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221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