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社区心理咨询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社区心理咨询是社区教育精细化发展的表现,是社区心理建设的细化和深化。社区心理咨询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探索多元化社區心理咨询模式,组建一支以志愿者为主、专业者为辅的心理咨询队伍,采用本土化灵活的心理咨询方式,满足社区各类人群的不同心理需求,提升社区人群心理调适能力,获得更多生活幸福感,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构建和谐安定美丽的社区环境。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社区 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3-0084-03
  社会深度转型时期,社会阶层分化,人口流动加剧,少子化态势初显,老龄化趋势加剧。社区人群呈现多样化、复杂化、不稳定性等一系列特征,这给社区稳定带来巨大风险,给社区发展带来诸多挑战,对社区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社区心理咨询是社区教育精细化发展的表现。《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指出,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健康社区建设重要内容,设置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社区心理咨询工作在我国社区开展已初具成效,但在社区居民心理状况、咨询场所设置、咨询设施配备、活动经费保障、工作队伍建设、咨询效果评估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探索适用于我国社区的心理咨询模式成为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课题。社区心理咨询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构建多元化社区心理咨询模式,组建一支以志愿者为主、专业者为辅的心理咨询队伍,采用本土化灵活的心理咨询方式,满足社区各类人群的不同心理需求,提升社区人群心理调适能力,获得更多生活幸福感,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构建和谐安定美丽的社区环境。
  一、社区人群心理特征分析
  城市化进程加剧社会人口流动,频繁的人口流动增加社区环境不安定性,促使社区人群复杂化,增加社会人群冲突风险。社区人群心理表现出差异化明显、复杂性增加、归属感不强、社会性突出等特征。
  1.社区人群心理的差异性
  社区人群由上至耄耋老人下至襁褓婴儿的多样化人群构成。年龄跨度巨大,年龄分布广泛,年龄差异显著,是社区人群心理的最突出特征,这为社区心理服务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根据个体心理阶段性而言,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心理表现方式、心理应对方式都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城市社区和还是乡镇社区,社区居民都以老人和儿童为主。儿童的心理发展以动作和游戏为主,运用沙盘治疗和绘画治疗能够展现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老年人的心理发展体现出的最显著特点是孤独感和落寞感,采用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老人获得存在感和归属感。成年人将儿童和老人联结在一起,担负起养育儿女、赡养老人的重任,更是支撑家庭稳定社区和谐的关键性力量。成年人的心理发展更多与家庭责任感、职业成就感等有关。也就是说,拥有温馨和谐的家庭、具有一定影响的职业,有利于成人身心和谐。反过来,成年人身心健康能够更好地促进家庭和谐。目前关于成人教育理论得到长足发展,例如诺尔斯成人教育理论指出,成人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都是为了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成人学习是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实践的过程[1]。但成人心理学理论却不够成熟,对成年人心理发展的阐述和研究还需要深化。例如成人在认知、情感、思维、行为、社会化等方面应体现怎样的心理特征,尚未得到充分论述和验证。
  2.社区人群心理的复杂性
  社区人群的多样性和社区人口的流动性增加社区人群心理的复杂性。张辉等[2]认为,社区人群中的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生理期的女性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在一些乡镇社区中,留守儿童成为社区教育最关注的群体。父母常年出外打工,缺少对儿童的长期陪伴和有效引导,加之由爷爷奶奶“隔代教育”所引发的溺爱、娇惯乃至放纵养育行为,极易促使留守儿童在认知上产生偏差、在情绪上起伏波荡、在人际上发生冲突。与留守儿童遥相对应的“空巢老人”是社区中典型群体。“空巢老人”在生理上出现衰老,在感知上逐步衰退,在自我认知上日益否定,在生活兴趣上逐年减退,这一系列的负面心理现象都折射出老年的孤独感、无助感和不安全感。何艳丽和张瑞星[3]调查发现,老年人幸福体验不足,睡眠问题比较突出,自尊水平总体不高。老年人心理问题往往比较隐蔽,尤其是老年人表述心理问题的能力较差,许多心理问题在社区教育过程中容易被遗漏或忽略。社区是以家庭为单位构建的基层社会组织。社区问题本质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问题、家庭之间形成的问题、家庭与社会之间形成的问题。要深入透析社区人群心理的复杂性就要对家庭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系统性进行详尽解剖,例如对家庭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家庭动力、家庭气氛、养育方式、互动方式、代际关系等进行系统分析。
  3.社区人群心理的归属性
  与西方社区承载功能的全面性和功能发挥的有效性有所不同,我国社区主要体现物质载体功能如居住,其心理服务功能和社会建设功能都尚未充分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社区发展,更促进社区人口流动和分化,使得社区突破居委会的格局,成为一个流动频繁的居住区。城市化进程离不开外来务工人员的付出和奉献,外来务工人员在融入新环境的过程中产生许多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在进入和融入社区的过程中,与社区居民不断产生交集,就不可避免地在地域文化、人文习惯、生活习俗上存在差异,进而产生误解,缺乏有效交流,容易导致人际冲突[4]。外来务工人员要在城市立足生存发展,就必须融入社区,得到社区尊重。社区居民也不得不打破原有生活生态,突破原有心理边界,逐步接受和接纳新群体,融入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刑满释放人员回到社区后在环境适应、社区融入、就业选择、人际交流上,都需要积极适应和转变调整,更需要给予心理调适和增强心理归属。
  4.社区人群心理的社会性
  与学校封闭式管理、半社会化环境不同,社区是社会最基层组织,具有开放式建设、共享式生活、社会化运作等特点。社区人群的流动映射社会流变,社区人群心理深受社会风尚、时代潮流的影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深深的人文关怀。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潮流中,深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每个人都渴望体会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这就反映出人们内心世界向着更积极、更丰富、更有内涵的方向发展。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物质生活非常充裕,精神追求亟待跟进,人们需要协调物质占有和精神享有之间的张力,填平对物质追求和精神满足之间的沟堑。物质膨胀和技术主宰异化人性,催生出冷漠极端化的人,这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心理世界。对物的无尽追求和穷尽占有,使得精神世界空乏和思想意识迷失,从而导致心灵悬浮于空中,汲取不到生长的养分,依托不到生长的载体。社会文化充满温馨和情怀,给人以思考、回味和充实的回旋余地,将人从“物”的属性中拉回到“人”的世界里,使得心灵安顿下来,体会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二、如何推进社区心理咨询工作
  由于我国社区发展呈现出差异性和多样性,社区人群表现出复雜性和动态性,社区心理咨询应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根据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生活习俗等不同因素,对社区人群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社区心理咨询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探索多样化的心理咨询模式,建立固定心理咨询室,组建一支由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工作专业为主导的心理咨询专业队伍,建立一支由医务人员、高校教师和在校学生组成的兼职队伍,采用灵活、本土化的心理咨询方式,有效提升社区人群的心理调适能力,增加社区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1.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社区居民生活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渴望体会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积极心理学引领心理学发展潮流,关注普通人群在现实生活中处理日常事宜时,如何扩容心理能量、提升心理品质、增加积极心理体验、增强亲社会行为等。在此理念指导下,心理咨询也从预防消极心理问题转向发展积极心理品质。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基础的心理咨询着重关注个体的积极心理体验,发展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弱化关注心理问题和心理症状,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预防和干预心理疾病,而是重视大多数人对心理发展的更高需求,拥有更多心理能量面对复杂变化的社会环境,体会到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社区居民的心理发展和心理诉求位于不同阶段和不同层面,但是渴望获得更积极的心理体验和更好的生活品质是所有居民的共同诉求。儿童希望有更多陪伴,在游戏中与同伴发展友谊,增加人际交流能力,获得快乐成长。失业者寻求心理支持,借助有效职业规划,做好再就业心理建设,发展有效职业技能。以家庭为中心的一系列问题,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隔代关系、婆媳关系等极易引发人际冲突,需要构建稳定的家庭结构,建立和谐的家庭气氛,发展良好的家庭互动方式,建立清晰的人际边界,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就家庭问题进行协商解决。老人渴望得到陪伴,希望获得尊敬,创造机会学习,获得适当支配权,以充分调动生理和心理机能。
  2.探索多元化社区心理咨询模式
  学校心理咨询探究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生活、发展等方面遇到的心理困扰。以此类推,社区心理咨询理所应当从社区入手,剖析社区居民在社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冲突。然而社区由个体和家庭组成,个体又依托于家庭,我国社区是家庭之间形成的松散的不具有强制约束力的社会组织。那么,社区心理咨询究竟是基于社区视角还是个体视角抑或家庭视角,这是值得研究者和实践者深入探讨的话题。社区心理咨询根本上是要解决个体心理问题,这就意味着要基于个体视角,分析内心世界,解决个人困扰。心理咨询发展至今,个体心理咨询依然是心理咨询的主要方式,其针对性强、心理分析深入、咨询效果好是众所周的。然而,社区中的个体以家庭为背景,所反映的问题离不开家庭因素的影响。例如儿童问题、老人问题、特殊人群问题都与原生态家庭息息相关。因此,社区人群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本质上还是家庭内部、家庭之间和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此意义而言,社区心理咨询的重要力着眼点应该是家庭。王鹏和林萍[5]也认为,我国社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出发点应该是来访者的家庭,具体而言就是来访者的家庭关系状况,来访者的诉求或者异常充分反映家庭对其的影响,来访者的求助行为也会考虑谈话内容对其家庭产生的不利影响。因此,我国社区心理咨询也可以家庭为起始点,以家庭为终结点,在家庭架构中分解关系,剖析问题。社区心理咨询对来访者的关注应充分关注其对家庭的认知和情感因素,对心理咨询效果的认定也应纳入家庭成员的评定。家庭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涵盖夫妻系统、亲子系统、祖孙系统等三个亚系统,亚系统功能失常或者功能受损反作用系统整体运作,亚系统之间也产生相互影响,反之家庭整体系统也阻碍亚系统运转。稳定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气氛、温暖的家庭互动有助于家庭系统良性运转。社区心理咨询模式既可以采取个体心理咨询,也可以采用家庭心理咨询,抑或团体心理咨询,这还有赖于进一步探索和检验,以形成符合社区居民心理需求的多元化社区心理咨询模式。
  3.完善心理咨询配套设施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规定,依托社区设立心理咨询室,为社区群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实际情况却与方案要求相去甚远。一项调查研究显示,68.1%的社区没有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机构,只有29.7%的社区设有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但是社区居民却不知道机构存在,机构工作开展也很不到位,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活动资金[6]。目前大多数社区还没有配置相对完善的心理咨询配套设施,包括建立固定心理咨询室,给予充足经费支持,开展心理健康宣讲活动,进行心理咨询活动,对咨询效果进行有效评估。与学校和医院拥有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不同,社区没有自身的专业工作队伍,因此要组建一支由专业人士和兼职人士组成的心理咨询队伍,涵盖包括医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学科的专业人士,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例如,老年人在身体上出现衰老症状,在心理上表现出孤独寂寞。针对老年人开展的心理咨询,既需要心理疏导,更需要身体护理。一项研究显示,构建以医师和护士为主导的心理咨询服务,能够显著改善老人的抑郁、孤独症状[7]。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向社会广泛招募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鼓励和引导医务人员、高校心理教师、心理专业学生等加入心理咨询志愿者队伍。充分利用志愿者队伍,发挥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和专业素养,在专职人员无暇工作之时积极投入到社区心理咨询中。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渠道,有助于加强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增加高校与社区之间的联动,加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构建三级志愿服务工作,初级志愿服务可为孤寡老人提供关爱、为留守儿童提供陪伴,中级志愿服务为心理咨询、职业发展提供专业技能服务,高级志愿服务为社区心理建设提供深度专业服务[8]。
  4.采用本土化灵活的心理咨询方式   个体的心理问题并不完全是心理的问题,更与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息息相关,还与社会文化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心理咨询要落地生根就必须走本土化之路,本土化发展离不开现当代中国发展国情,即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认知。社会深度转型促使社会群体心理分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加深居民心理不确定性,使得社区居民对社会缺乏清晰认知,对社区缺乏强烈认同。反向而言,社会认同能够消除居民的无助感,加深居民的安定感。因此而论,思想趋近和价值认同与心理归属具有极强的内在关联性。心理是形成思想的基石,心理的健康成长有助于提升思想境界;思想是心理发展的高阶,思想的升华反过来丰富心理世界。
  考虑到社区人群流动性强、年龄分布差距大、心理问题复杂化等因素,社区心理咨询可针对不同人群心理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心理咨询方式。例如,儿童心理发展尤其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动作发展較为发达,语言发展尚未成熟,非言语信息较为丰富。绘画治疗、沙盘治疗侧重了解儿童内心世界的表征和投射,有助于儿童将其内心世界投射到画作和沙盘中,从作品中来充分解读儿童的内心世界,在分析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关联性的基础上,透析亲子关系、情感诉求、心理症结等。沙盘治疗涉及社交焦虑、人际孤立、选择性缄默、自闭症、自然灾害创伤在内的广泛主题,在儿童情绪障碍、语言障碍、创伤后应激反应中都呈现出良好疗效。考虑到社区人群结构复杂,一些特殊人群需要相应心理辅导,如给予刑满释放人员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针对失业者给予职业生涯规划和辅导,对于心理障碍患者进行定期心理问诊和开展心理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程明喜.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及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启示[J].成人教育,2017(12):75-78.
  [2]张辉等.我国社区人群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心理咨询方法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2015(31):3888-3892.
  [3]何艳丽,张瑞星.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现状及服务模式分析与思考——以河南省调查为例[J].河南社会科学,2018(9):89-93.
  [4]杨镜梅.农村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基于如东新店社区的实证研究[J].成人教育,2015(5):76-79.
  [5]王鹏,林萍.中国社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两歧视野[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73-76.
  [6]姚鲲鹏,张庭辉.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研究综述[J].医学与哲学,2011(11):37-39.
  [7]易景娜.社区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对高龄居家老人心理状况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11):975-978.
  [8]张红霞.论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的实现[J].社会科学家,2019(2):152-155
  责任编辑:张蕊
  [作者简介]吴杰,江苏开放大学社会教育处副处长,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155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