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的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晓芳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链接的选取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人机交互的操作性、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等。语文教学也的确从现代教育技术中受益匪浅。
一、现代教育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突破
首先是教学模式的突破。出现了诸如个性化语文学习、交互式语文学习等教学模式。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学习语文领域的最新知识,并有机会得到专家“个性化”的指导,从而实现语文的个性化学习。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一人交流,人一机交流,人一机一人交流等形式使交流变得更为自由,交互作用更明显。
其次是教学内容的突破。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后,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调出所需要的材料,供学生阅读、欣赏,改变了课堂教学受教材和时间等限制的不足,相当于扩大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延长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
再次是教学时空的突破。网络使教学活动由课堂拓展到了课外的家庭、社区等任何信息技术普及的地区,同时也使学生可以在45分钟以外的任何时间上网学习。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误区
然而,现代教育技术与其他许多事物一样,是一把双刃剑。认识不到这一点,凡事一哄而上,语文教学就会走入“少、慢、差”的怪圈,难以突破。笔者认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目前主要存在这样几个误区。
误区一 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课堂教学中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在搞素质教育,就是在进行新课改。教育手段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就先进。这种认识无疑是肤浅的。
语文水平代表一个人的精神、思想、人文底蕴。语文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更多地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读者,以形象唤起美感,以意境领悟主旨。特别是古诗词的学习,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等等,其中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是现代教育技术难以演绎的。一个好的课件也许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但哪里比得上师生之间共同的研读与欣赏来得真切?思想、理念是不是先进,不能只看形式,而应该看是否抓住了学科特点,是否高效,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些语文教师只是把多媒体作为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穿上了多媒体的外衣,其实质仍是“满堂灌”,教师对文本的研读,对课堂教学环节的推敲等都有可能被淡化,从而背离语文教学的轨道,其思想、理念有何先进可言?
误区二 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要,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兴趣,于是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使学生应接不暇,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
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完成了由不懂到懂的学习过程;通过寻疑、释疑、解析、品味,实现了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获得自己的个性体验,发展自己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误区三 过分强调人机对话,妨碍师生之间的交流。许多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先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软件的形式固化起来,形成课件。课件几乎包含教师所能想到的和所能表达的所有内容,就像一篇电子详案,以致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教师―课件―学生”的教学模式,割裂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课堂上教师的注意力和教学过程基本都局限在课件上,鼠标、键盘不断按动,眼睛盯着屏幕,嘴里讲着课件上预先备好的内容,而学生则盯着不断变化的大屏幕,眼花缭乱。
很显然,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过分关注人机交流,而忽略了师生交流,教师和学生都各自忙于与计算机打交道,教师受课文感染而不断变化的神情和学生学习文本时获得的感情都消失在计算机屏幕前,损失了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信息。
误区四 滥用图像削弱学生的想象力。在语文教学中,图像运用得当,可以突出形象,强化感知,但有的教师过分追求形象性,滥用图像,不少图像设计花哨,声音、动画与文本脱节。这样教学带来的结果,表面上看,课堂生动有趣,学生积极性高,但实际上却削弱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语文学习主要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需要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的体验和理解,并通过阅读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做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如果用看图像代替对语言文字的想象,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对语言文字的学习。
误区五 教师认为学生可通过网络查找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而事实上,学生往往盗用网络资料,缺乏自主的思维创造。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往往是上网查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进行“组合”,有时研究结果甚至完全是网络资料的复制。如此研究,不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而且还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种虚浮学风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无疑是致命的。当然,文献研究也是研究的一种方法,但是,文献研究方法不是简单的截取、拼凑,而是对收集的资料进行阅读理解、分析整理、概括综合,最终要吸收消化,写出富有创见的论文。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
三、对语文教师的建议
第一,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应基于语文学科,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审美感受为主导。我国教育历来注重对文字及文意的体味与鉴赏,从诸葛孔明“好为梁父吟”的“吟”,到苏轼的“味摩诘之诗”的“味”,再到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老先生读书“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入神朗诵,我们发现了本为传统却为今人忽视甚至漠视的“吟、味、悟、诵”以及联想和想象。多媒体只是手段而非内容,更不是目的。
第二,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并非适于一切教学内容。对画面感强的作品来说,多媒体不失为一种有益的辅助手段;对科技含量高的作品来说,多媒体会弥补学生因科技知识缺乏而产生的认知不足:但对一些知识性、逻辑性相对突出的文章,多媒体则未必合适。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必须适度,要因“文”而异。
第三,课堂教学的评价系统要更科学,更客观,不应只看教师怎么教,用了什么画面,配了什么音乐,而应关注学生接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应以课堂教学效果的认定来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
语文是一门内涵丰富、主体感极强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立体艺术。我们要合理适度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实在在为语文教学服务。
责任编辑:田欣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82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