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马丽红
【摘 要】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中等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高中地理也是如此。高中地理知识包括了高中基础地理知识、地理技术和地理研究方法等内容。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对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加以阐释,并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具体分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以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学。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核心素养;培育
高中教育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初级“扫盲”“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我们需要创造必要的条件确保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技能、掌握地理知识。高中地理的核心素养包括地理实践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人地协调四个方面。教育局首先明确规定了教育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其次,还宣布了实施高中地理教育是先进教师学习的重要课题。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掌握主题”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概念。这个概念需要将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培养未来公民所需的重要教育”作为基础培训的重要目标。随着人口、资源和住房的增加,地理学教育的核心转变成了允许公民接受高等教育和用高等教育改善地理。除此之外,“基础地理学”的基础地理教育也是必要的,它是人们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教育,所以,基础地理教育是一般地理基础的本质和灵魂。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
(一)合理设计对比环节,促进学生区域认知力的提高
区域认知是研究地理学的主要认知方法。这种认知方法需要人们具有预测、解释分析人际关系和解决互联网问题特征的能力。也需要人们将地理知识作为研究理论主导,并具备自身独有的个性。由于各个地区的纬度存在差异,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有效培养学生认知地理区域的能力,以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区域认知在所有领域都是真实存在的,正因如此,我们才应该加强对地理方面的教育力度。
例如,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在同一水域的西部和东部地区,西部有暖流,而东部只有寒流”等问题。为了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先填补这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比较其中异同,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会发现,由于各区域地形在不断变化,由各种因素带动东西南北半球的季风和气压的变化,导致各个半球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研究,进而获得东半球和西半球在相同压力区域下会由于风向不同而导致产生的气流温度不同,最终导致东西半球存在气流差异的结论。通过提问来提高学生对区域的认知能力,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
(二)科学设计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综合思维力的优化
集成事故指的是在研究地理学的使用方法时,学生对于地理现象和事物变化的心理素质以及对动态系统透彻理解的程度。由于地理学扫盲的过程具有动态特征,这种特征使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在各种观点和层面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能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找到线索和提供想法,进一步使学生仔细分析地理问题,最终使学生具有解决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的能力。
教师可通过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向学生介绍温室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和温室效应的有效的预防方法。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交流和讨论,最终得出过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是形成温室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除此以外,教师还应该对全球环境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鼓励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为解决温室效应的具体问题,教师需要加深研究,同时注意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优化教学方案,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最终优化温室效应的治理方案。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教师需要提醒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除此以外,学生还需要进行独立思考,因为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才能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知识。
(三)贯穿始终的人地协调观
人地之间协调的概念是指人与地球之间和谐的关系。人与地球的关系就好比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本节内容是提出一个概念调节地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主要目的是了解人与大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首先,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调查,可以充分了解到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例如,从收集的关于“有关古城失踪的原因”的信息,我们了解到,该古老的城市埋在沙漠中的原因与人们的行为密切相关,并通过这些事实,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概念植根于学生的思想中。
其次,在传授学生有关环境问题时,老师可以把环境问题通过视频、照片等形式表现给学生。例如,在本节课的导入中,笔者利用视频的形式展现了“我国荒漠化形势严峻”的问题。在该视频中,我们可以知道,土地荒漠化面积占国家领土面积的27.4%,荒漠化地区常年风沙天气,能见度低。视频中被采访的敦煌居民表示:当地风季长达6个月,比沙尘暴多出50倍的风时。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MP连续图片进行展示,向学生表明环境破坏是“不可撤销的”。在荒漠化防治教育中,有人提出质疑:在废弃的地区,可以使用某些操作恢复原来的生态系统吗?答案当然是否,我们只能通过某些措施来推迟荒漠化,人类可能永远无法弥补对环境的伤害。
(四)巧妙设计生活情境,推动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增强
人地和谐的概念是指人们通过调节和环境的关系,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其意识形态是建立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进步所必需的程序之上。我国传统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都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尽管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环境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未来的发展中,如果我国经济发展继续建立在牺牲生态环境的条件下,那么地球的资源将面临更高的疲劳风险。针对这种情况,人们如果要想实现后代长远发展的目标,就必须认识到环境问题与人们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不仅如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告诉学生有关环境问题的信息,以及保护环境的措施,这种教育方法有助于学生日后对环境问题提出更新更好的观点和看法,最终达到改善环境的目标。作为自然环境中的一员,我们需要正确了解环境质量对人们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力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教科书中“人类水文循环”的内容,并告诉学生人类哪些行为会影响自然生命周期,并让学生进行思考:这些影响是积极的吗?我们可以为环境保护做出什么贡献等问题。当然,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例如,一些学生提出坚持城市绿化,加大渗透和蒸发,节约用水,促进高水循环,减少指示剂的溢出。有的同学建议挖河来改善水循环;一些学生又提出工业废水、砍伐森林等行为给环境带来危害,造成山地干旱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这些观点一一向学生介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和减少污染的有效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引起学生对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考,并积极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结语
考虑到高中地理综合素养的重要性,教師引进了关于地理教学的先进理念,并建立了地理教育目标并进行全面的教学分析。作为当代教育的引领者,教师需要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进一步深刻了解到保护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范改利,黄榕青.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对高中生地理技能培养的新认识[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20):26
[2]惠明.以价值引领为导向培养地理核心素养[J].地理教学,2018(15):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43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