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研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秀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每一个知识点都来源于实验。在教学中实验的演示及学生做实验都是相当重要的。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再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教学。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观察能力,一定的思考能力,以及一定的总结能力,但是,这样的课堂是以教师的行为为主体,学生的学习为客体的教学,学生虽然观察了实验,总结了实验,但对于实验的结论仍然处于教师结论的包围之中,是由教师的理论、教师的结论当中衍生而来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学习,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怎样解决传统教学中这一问题,我个人认为应在传统教学中融入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自主学习带来的好处与乐趣。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的从自然、社会、学习、生活中选择课题或项目策划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收集信息,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特征也要求以“学生为本”师生地位互换。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化学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我个人认为可以与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相融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都为他们准备好一些实验器材及药品。课堂上教师首先提出要求,学生再自己研究实验,观察实验,得出结论,教师针对学生情况做出归纳、总结。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亲自研究出结论。相信学生会学会更多的知识,更多的学习方法,对学习会更加喜爱。
  以我教学的一堂课为例,具体剖析这种融合方式:我在教授――钠这一节时,将学生分为了10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课前先预习,并且设计一个研究方案(从哪些地方入手了解钠的性质)。课堂上,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些器材及药品(并不完全依照课本的实验准备),并且提出我们这堂课必须完成的任务――掌握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钠的应用与保存。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案做实验,推出结论。最后由我总结钠的性质,并且进行查缺补漏,完成钠的教学。这堂课的好处在哪里?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浓厚,积极地探索未知的知识,掌握知识快而准,对自己研究并做出正确结论的知识记忆牢靠,对自己研究以前错误的认识纠正及时,印象深刻。例如:课本中没有提到的钠与盐的反应,我在课前让学生思考,许多学生应用初中知识――活泼金属可以从活泼性低于自己的金属盐溶液中将金属置换出来,而错误的推断钠与盐溶液反应时可以将盐溶液中的金属置换出来。在经过自己的实验后,学生知道了自己的判断错误,此时,教师在适时地加以点拨,学生就会很容易的掌握这个知识。而这一知识点正是以往学生最容易弄错的。
  以上是有关物质的,用实验可以完成的。那么,对于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例如: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我们又该怎样将研究性学习融入化学教学中呢?我认为同样可以以学习小组的方式,给学生安排研究任务,学生在学习前先设计研究方案,并且自己通过查找资料等方法得出结论,教师再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查漏补缺。这样的方法将学生融进教学中,学生体会到自己学习的好处,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的培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运用到教学中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的适应需要努力,学生的适应更需要教师的帮助,二者是息息相关的。但我相信,这样的教学模式一定会促进中国的教育飞速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79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