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沈经伟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有强烈的求知欲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学习兴趣 体会
  
  在物理教学中,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思维,使其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呢?结合教学实践,我对培养调动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从创设情境入手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初二物理讲到“沸腾与蒸发”一节时,我按下述程序进行:在讲台上放一盏酒精灯,然后举起一张纸,放在点燃的酒精灯上。“会燃烧吗?”“会。”“那么,用纸折成一只盒子放在灯上会不会燃烧?”“当然会。”将纸盒里装满了水,待纸盒湿透了,倒出水,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结果纸盒没有烧起来。学生说:“这有啥稀奇,纸盒湿了当然不会烧起来。”我问:“为什么纸盒湿了,就不会烧起来呢?”此时学生急切等待我的解答。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这时再来讲授内容,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二、重视物理实验教学
  对学生来说,有时他们的求知欲不如好奇心强烈,他们往往对一些物理现象产生较强的兴趣,所以对教师来说,必须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带着问题形成积极思考的气氛,从而学习物理知识。例如:在学习液体的沸点和压强的关系时,我先做演示实验(同时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让学生观察,而后由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使学生真正掌握液体的沸点与压强大小的关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单纯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知识的乐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三、重视运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人类靠视觉感受到的东西比凭听觉感受到的东西在大脑中形成的印象更为深刻,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百闻不如一见”的道理。据相关实验表明,听只能记住知识的15%,看可以记住知识的25%,听和看结合起来就能掌握知识的65%,同时记忆的保持率也明显提高。所以,利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的手段,能生动、形象、具体地把所要讲述的内容展示给学生,由静态变动态,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避免机械地记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电磁感应现象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软件,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感应电流的方向就可以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这样既生动又直观,使学生对肉眼感观不到感应电流通过动态显现而产生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又易于对“右手定则”的掌握。
  四、教学语言生动有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表达艺术运用的情况,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天真、活泼、好奇、敏锐的中学生,如果教师的语言风趣、讲解生动、精炼准确又带有幽默感,同时语速适中,那么学生就会愿意听,使得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教师的语言规范、准确,会使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反之,讲课模棱两可、结论似是而非,学生便糊里糊涂。因此物理教师不允许有半点的疏忽,必须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五、精心设计作业,还学生以自信
  给学生留作业是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技巧、培养独立应用知识能力的一种形式,只有独立地完成作业,学生才能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品质。所以教师首先要依据课堂内容精心设计课后作业,突出重点、有易有难,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学到知识的成就感,进而激发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自信心。其次,留作业要讲究讨论,还可以给学生故意留下悬念。比如说,一道题真正能做出来的估计有40%―50%,我跟学生们说:能做出此题的超不过15%―20%。结果很多学生通过自己努力也做出此题,感到骄傲,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对自己能力的相信程度,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最后,教师留作业一定需要严格控制数量,绝不能搞题海战术,贪多求全,否则学生会厌烦,所以,必须精心备课,甚至要根据学生实际自己编一些题,做到少而精、少而全,使学生既能独立地完成,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意犹未尽的情绪中完成作业,让学生始终保持着兴趣浓厚的状态,不愁学生学不好物理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成为新世纪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袁吉光.初中物理与其他学科融合浅议.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5.
  [2]高海燕.物理学科与兴趣教学.素质教育论丛(上),2001,1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75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