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教育”理念下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新高考改革的试行,“三加三(六选三)”的高考科目的设置推动了生涯教育在高中阶段的广泛开展。生涯教育体现了终身教育理念,普通高中开设生涯规划课程需要遵循现实性、发展性、体验性、实践性的原则。在“三自教育”理念引领下,大连市第二十高级中学建立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开发校友、家长资源,整合社会资源,构建课程体系,对生涯规划课程开发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三自教育”;生涯规划;课程开发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意见中还提到,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2014年12月,教育部印发多项意见,其中《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指出,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了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意见》指出,“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对高校的特殊类招生提出了具体要求。至此,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核心素養为总体目标的新高考改革拉开了帷幕。
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为了使学生具备科学选择学业考试科目及大学专业的能力,同时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对高中生进行生涯教育势在必行。
一、生涯教育要以终身教育为背景
2018年9月,我省正式启动新高考综合改革。相应地,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在各高中学校广泛开展起来。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目的,是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同时纵观大学的各种专业发展,最后做出适当的生涯选择。
高中学生的生涯规划,主要是进行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通过规划确定未来的专业选择、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制定大学与专业目标,以及根据此目标而确立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并采取行动落实计划。而生涯教育比学业生涯规划的含义更加广泛,它强调连续不断的、完整的、系统的教育。生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其重点应放在人的整个生涯,即从幼儿园到成年,按照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逐一实施,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并建立个人的生活形态。通过生涯教育,培养个人的生涯能力,引导个人正确认识自我和职业环境,培养与提高个人生涯规划与生涯适应的意识和技能,以发挥个人天赋和才能,使个体从幼儿园直到成年乃至一生能形成自我引导的能力。生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个人实现美满人生。
生涯教育体现了终身教育理念。它不是仅仅存在于个人生活的某一阶段,而是贯穿个人的整个人生过程。除课堂之外,家庭、社会、工作场所均是生涯教育的重要场所。生涯教育应依托终身教育的广阔背景,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只是终身教育的一个关键阶段。
二、生涯规划课程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经过数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生涯规划课程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现实性原则
生涯规划课程选题要贴近学生实际,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目标。通过生涯教育让学生知道“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如何到那里去”。
“我是谁”重点包括:我的兴趣爱好、我的性格特质、我的能力特长、我的内心需求;“我要到哪里去”重点包括:学什么专业、读哪所大学、在哪读大学、出国还是读研、升学还是就业;“我如何到那里去”重点包括:生涯指导、学业指导、心理指导、志愿填报、目标管理、时间管理等。
(二)发展性原则
生涯规划课程内容要以育人为导向,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通过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懂得人生要有明确的方向并为之努力奋斗。
以“人生‘永动机’——生涯规划动力源泉”一课为例。教师从“马斯洛人的需求的五个层次”说起,让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到人生发展(生涯规划)的动力有内在的驱动力和外在的驱动力,二者相互支撑,但内在驱动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懂得自身要努力。通过“实现人生价值的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的讨论,学生明确了生涯规划的最终的目标是实现自我价值,而自我价值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社会价值、呈现世界的美好。
(三)体验性原则
生涯规划课程要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形成生涯规划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休斯敦图书馆里有这样一条标语:“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过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在体验中学习,学生才能感悟出深刻的道理,从而转化成能力。
例如,“认识与管理能力”一课中的“认识学科能力”环节,学生就是在活动中初步认清了自己优势、潜能和盲区,从而为自己选择选考科目提供了依据。
此外,体验性原则还表现在学生通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进行的专业探索和职业探索。
(四)实践性原则
生涯规划课不同于心理课,要体现生涯特色,要有可操作性。通过生涯规划课学习,学生不仅懂得了做什么、为什么做、还要知道怎样做。
以“时间抗蛀记”一课为例。课堂上,教师设计了一系列聚焦高中生时间管理的问题,利用时间蛀虫的概念比喻时间管理中的干扰因素,通过“寻找时间大蛀虫”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探索自我时间管理中存在的干扰因素,利用思维导图分析时间蛀虫成因,帮助学生找到时间管理方法,以便于学生今后用学到的方法去管理自己的时间。 三、生涯规划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一)以“三自教育”理念为引领,课题研究带动课程开发与实施
为了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校自2002年起开始进行“三自教育”德育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探索,2011年进入总结提炼阶段,研究成果得到了社会、教育部门及家长的高度认可。2013年我校被评为大连市“三自教育”特色项目学校。
“三自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发展)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道德发展需要,通过积极有效的途径,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完善自我的实践活动过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形成有序的、系统的、规范的自觉行为,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际设计自己的未来,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最终帮助学生由未成年人发展成为未来社會的合格公民。
“自我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设计教育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学习和活动中去参与、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认识,不断完善自我,为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自我教育的目标包括:养成习惯、掌握学法、提升道德、学会沟通。
“自我管理”是指引领学生完善个人管理、参与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在这一个过程中要引领学生将已经内化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不断强化稳定。自我管理的目标包括:管理目标(阶段目标/长远目标)、管理事情(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管理时间(整体时间/边角时间)、管理行为(迅速行动/持之以恒)、管理情绪。
“自主发展”是指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和社会现状设计自己的未来,并且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的可持续发展过程。自主发展的目标包括:认识自我(学业水平/特长爱好)、提升素质(身心素质/道德文化素质)、了解社会(社会概貌/职业信息)、规划生涯(阶段目标/长远目标)。
2017年,为了迎接新高考改革,推进生涯教育的有效落实,我校在“三自教育”管理模式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终身教育的高中生涯规划开发实践研究”。在一年多的实践中,我们将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利用班会课、社团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德育课程进行生涯教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生涯教育是“三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开展生涯规划的课题研究,也使得“三自教育”管理模式得到进一步完善。
(二)建立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参与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个性化生涯指导
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生涯导师(心理教师和生涯志愿教师)、成长导师(班主任老师)、学业导师(学科老师)三位一体,精诚合作。生涯导师负责生涯课程的研发和开设,生涯规划个案指导,以及学校生涯活动策划、组织和落实;成长导师负责班级生涯课程开设,学生目标管理、行动管理、时间管理等自我管理的指导和落实,学校生涯教育活动及体验活动的落实等;学业导师负责学生学业指导和学科选择指导,通过讲座等形式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介绍各学科的学习方法、学科素养,以及各学科跟大学相应专业的联系,促使学生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方面能够做出更有效、更科学的决策。我们对现有教师资源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生涯教育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以满足学生生涯指导的需求。
(三)开发校友、家长资源,对学生进行专业、职业探索指导
组建在校大学生校友团队,通过视频的形式介绍自己所在的大学及所学专业。有条件的同学也可利用假期到校友所在的学校进行学习体验,从而进一步明确自己专业方向。动员各行各业的家长资源,组建职业探索指导团队,一方面到学校为学生介绍行业与职业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带领有职业意向的学生到家长工作单位去体验,身临其境,对该职业性质、职业要求等做更全面的了解。
(四)整合社会资源,为学生开展体验式活动提供场所
我校与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联合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织学生到大连市教育局协调有关部门联合建设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如大连市中小学创新实践基地、大连市自然博物馆、大连市生命奥秘博物馆、大连机车厂等进行职业体验。同时学校也充分利用周边的社会资源,就近开展职业体验活动。
(五)构建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全面、深入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我校生涯规划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学校的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 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需要接受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分为“基础生涯课程”和“班级生涯课程”。
基础生涯课程主要是由生涯导师在生涯规划课上开展,内容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的探索)和“环境认知”(了解大学和专业、了解职业、升学路径、学群与选科),在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的基础上,学生确定自己的生涯方向,制定生涯目标,设计发展通道,并且在探索的过程进行适当的调整。
班级生涯课程主要包括“班会课”和“学科课”。“班会课”主要由成长导师利用班会课完成,内容主要包括目标管理、行动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人际沟通等。通过班会课,学生学会自我管理的方法,以利于自己生涯目标的实现。“学科课”主要由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学科教师通过学科学法指导、学科相关专业和职业介绍等,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选考科目,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 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主要为那些希望更深入学习生涯规划相关知识的学生开设,分为“专题讲座”和“体验探索”。
专题讲座主要包括生涯指导、专业介绍、职业介绍等,聘请生涯专家进行生涯规划理论的指导;组织在校大学生校友进行相关专业的介绍;动员家长组成职业介绍团队为学生进行相关职业的讲解。“专题讲座”的组织形式是在同一时间不同的专业或职业分别介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涯方向选择所需的讲座内容。
体验探索主要包括“专业体验”和“职业体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涯方向,通过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进行专业、职业的体验,也可以到校友所在的学校及家长所在单位进行专业及职业的探索。
此外,我校对体育特长生、艺术特长生提供量身定制的生涯规划课程,包括学生面临选考学科的选择、特殊类招生等不同决策的生涯指导课程,主要由生涯导师和有相应学科优势的学业导师进行指导。
通过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生能够通过自我取向系统的探索和环境系统的探索,初步确定自己职业生涯方向。在生涯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业规划,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形成个人学业记录档案;在生涯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职业探索,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职业访谈、职业体验等方式验证生涯选择并及时调整,形成个人生涯规划书。
总之,生涯教育不仅是学生选课需要、升学需要,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希望通过我们开发出的“三自教育”理念下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进行有效的生涯指导,让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掌握受用一生的本领;同时也让我们的生涯课程具有推广价值,为更多教师和学生提供借鉴和引领。
参考文献:
[1]王红云.终身教育视野下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5):153-155.
[2]蔡世玲,洪向阳.高中生生涯发展导航[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6.
[3]钱静锋.是时候聊聊生涯规划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4]徐国民,杜淑贤,钱静峰.中小学生涯教育理论与务实[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赵昆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40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