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背景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游戏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世兰
摘要: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对于抽象的数学认知更是如此。本文从“集体教学”“活动区”“一日生活”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指南 数学教育 游戏化
福禄贝尔是最先提出幼儿园教育游戏化的教育家,在他看来,“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因为整个人的最纯洁的素质和最内在的思想就是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和表现的。人的整个未来生活,直到他将要重新离开人间的时刻,其根源全在于这一生命阶段。”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也说过:“游戏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指南》说明部分“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而关于“数学认知”第1条目标就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为什么一再强调“游戏”呢?一是因为重要,二是还没有做到。
对幼儿来说,他们的学习和发展离不开游戏;对教师来说,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大专业性区别在于游戏,而不是上课。近年来,关于教育游戏化的各种理论与研究都到了一个高度发展、日趋完善的层面。但是,笔者通过集团化办园、示范幼儿园评估、责任区教研活动等实地查看、走访了大量的幼儿园和教师,发现在幼儿园课程的各个领域中,数学领域仍存在“重课轻游戏”的现象。很多数学教学活动严重脱离幼儿生活;有的民办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进行大量脱离实际的机械学习和训练;有的教师为了避免“小学化倾向”,不开展数学活动;在活动区的创设中,有关数学认知方面的材料和游戏缺失。反观儿童发展,数学认知也是比较薄弱的环节。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利用带新小班的机会,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研究数学教育的游戏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集体教学中的游戏性
数学是一种抽象的知识,幼儿只要在游戏性的情境中来学习和运用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的含义。如果集体教学活动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孩子在下面听(读)这样的方式,那就是小学化。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游戏性情境的创设。例如:为了学习物品分类,创设“小超市”的游戏;练习按ABAB的模式排序,创设游戏情境“给妈妈穿项链”;感知物体的多与少,玩游戏“抢椅子”。
二、活动区材料的游戏性
为什么在幼儿园活动区会缺少数学认知类的材料呢?很多老师说,因为孩子们不感兴趣啊!为什么不感兴趣呢?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材料缺乏游戏性。
首先,活动区的材料本身要具有游戏情境。比如练习按数取物,有“摘苹果”、“小猫钓鱼”“套手指”“小刺猬的刺”;认识數字、点卡——“停车位”“停船位”;排序——毛毛虫、串珠;分类集合——找糖果、袜子配对。其次,加入一些辅助材料,使操作过程更具游戏性。如:摘苹果中投入一颗骰子,扔到几就摘几个苹果;或者一个小转盘转转转,指针指到几就钓几条鱼;再如一个沙漏、计时器,看看在相同的时间里谁找到的糖果最多。这些材料的投入让游戏多了随机性、不确定性,更能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三、一日生活中数学知识的渗透
仓桥物三先生在《幼儿园真谛》一书中指出“在我们的认识中,至少在幼儿教育的情况下,并不是教育的生活化,而是生活的教育化。”所以,除了集体教学和活动区外,我们还特别注重通过一日生活的环节把数学学习与生活的真实情景结合起来。比如:早上来园数一数自己组的小朋友来了几个,几个请假;水果时自己按数取拿,比如“请拿3颗杨梅、4颗樱桃”;喝水墙——喝一杯水放一棵小棍,一天下来数数你喝了多少杯水……不仅理解了数的真实意义,也感知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有用和有趣。户外活动排队的时候,请男孩子站在老师左手边、女孩子站在右手边,巩固了分类与集合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2.【美】美国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研究生院早期数学教育项目著,张银娜、侯宇岚、田方译:《幼儿数学核心概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版。
3.张俊:《幼儿园数学领域教育精要》,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4.张家琼、赖天利:《区域性幼儿园游戏化课程设计研究》,科学出版社,2018年12月版。
5.彭茜:《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5月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55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