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田艳芬 邵志高
【摘要】银行存贷款期限匹配是业界关注的问题之一。文章构造银行存贷款总额测度指标和加权指标,结合存贷款监管警戒值,并分析了国内银行的存贷款期限错配变化状况,运用基于VAR模型的Johansen协整检验法分析了其与影响因素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表明我国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显性化,主要影响因素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其次为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
【关键词】存贷款期限错配 测度 Johansen协整检验
一、引言
如果银行资金来源减少,但是资金运用不减少甚至增加,存款的平均期限比贷款的平均期限短时,就形成存贷款的期限错配。如果贷款总额中的中长期贷款占比多,存款中活期存款的占比多,则中长期贷款依靠短期资金来支撑,存贷款期限错配状况加剧。存贷款期限错配的主要特征是“短存长贷”,其中隐含资产匹配不合理的风险。
2006年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错配严重,部分银行的中长期贷款比例超过了监管指标。央行在《2007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强调指出:“银行整体风险状况改善,不过存贷款期限错配较严重。银行期限错配使银行面临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当银根收紧,或者居民获得新的投资机会,或者贷款风险加大产生不良贷款时,期限错配使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可能导致银行亏损、破产等严重后果。
关于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的研究文献不多。徐虹(2005)研究了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错配状况及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邓洪(2005)研究了如何通过负债管理,增加长期资金的来源以改善期限错配状况。对银行业的期限错配测度指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鲜见报道。本文构造两个期限错配测度指标,分析了期限错配的变化状况,运用基于无约束VAR模型的Johansen协整检验法分析了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与影响因素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的测度
虽然银行存款分流是金融发展的大趋势,但银行必须高度重视由此引发的风险。对于银行而言,存贷比高意味着银行信贷资金运用占比多,但是流动性风险随之变大。银行的贷款与存款的比率是银行监管指标之一,我国规定银行的存贷比不能超过70%。从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的内涵及演化方式出发,可以构建如下两个测度指标。
1、总额测度指标
根据存贷比的设定方法,银行存贷款的总额测度指标为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值,以总额的变化衡量期限错配状况。
2、加权测度指标
我国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存款,存款占资金来源的90%以上。存款主要由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构成。企业存款的变动较小,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演示着银行资金来源的变动。中长期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比例是存贷比监管的补充指标,也是业界非常关注的存贷款期限匹配指标之一。按照居民储蓄存款在存款总额中的比例及中长期贷款余额在总贷款余额中所占的比例,分别对储蓄存款余额和中长期贷款赋权,构建加权测度指标,以体现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对银行资金来源及中长期贷款额的变化对资金运用的影响。
3、国内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变化状况分析
本文选自2003年1月至2008年3月的月度数据,分析国内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状态,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根据测度指标计算结果,从总体上看,国内银行的期限错配状况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加权测度指标值高于总额测度指标值,二者的变化趋势一致。自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总额测度指标值的变化区间为70.2%-77.5%。自2004年5月错配程度开始下降,至2006年9月,存贷款期限错配总额测度指标值变化区间为67.9%-76.8%。在2006年10月期限错配状况开始上升,变化区间为68.4%-71.2%。
与国内银行存贷款比例监管指标(75%)相比,加权指标反映的银行存贷款比例都远远超出监管值,指标值在78%-84%之间。总额指标值较小,但是,在2007年10月和2008年1月,存贷款总额错配指标接近监管值,分别为70.7%和71.3%,存贷款期限的不匹配风险显性化。
2006年10月,储蓄存款余额首次出现少增。2007年3月与4月的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率为负。因此,从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来看,银行资金来源减少的趋势加强。自2003年以来,中长期贷款增长率一直大于零,没有负增长情形,2005年的中长期贷款增长率最低,年内增长1.15%,当前中长期贷款额呈上升趋势,截至2007年7月,贷款增长率上升至1.86%,比2005年增加62%。从2006年10月份开始至今,大部分时间内二者的差额为负值,银行依靠原有的存款继续支持中长期贷款,而后续资金来源乏力,总体上银行面临的存贷款的期限错配问题加剧。这一情况在总额测度指标中表现不十分明显,在加权指标中表现的十分突出。
三、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银行出现存贷款期限错配的原因主要是存款额的减少和贷款额的增加。股市的繁荣及居民住房条件改善的需求使得居民资金运用渠道增多,流向银行的居民储蓄存款减少,银行存款增速减缓。然而银行的资产运用方式仍然不多,我国银行的资金主要用于信贷发放及债券投资等,其中信贷发放占资金运用65%以上,居主导地位。经济的繁荣,企业间接融资比率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银行资金的依赖性高,银行的中长期贷款额不断增加。从制度上,央行、银监会对金融机构的职能创新、业务创新等实行审批制,银行在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方面须报其批准才能实施,否则视同违规,银行创新实施难。
1、变量选取
本文以存贷款期限错配总额测度指标为因变量,经过筛选,最后选择国民生长总值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等为解释变量,研究影响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的影响因素。
2、实证分析
如果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具有非平稳的性质,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时,通常要检验变量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如果有,则进一步确认这种长期均衡关系。无约束的VAR模型的Johansen协整检验法是研究非平稳多变量时间序列之间协整关系的方法之一。具体而言,首先通过平稳性检验研究变量的时间序列特性,接下来建立VAR模型,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分析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找出主要影响因素。
依据这样的过程,运用ADF检验法,根据变量的t检验值与99%置信区间上的临界值相比较,判断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在1%显著性水平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原序列平稳序列,通货膨胀率等变量为一阶差分平稳序列,可以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
通过建立无约束VAR模型,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从不存在任何协整关系、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等多个零假设开始,检验多个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接受变量存在至少一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与国内生长总值增长率等变量存在且只存在一个协整关系。令协整关系式等于vecm,根据标准化的协整系数,写出协整关系式如下:
vecm=llmamis-0.435757?鄢lgdp-0.021612?鄢lcpi-0.0187975?鄢linvestment-0.085780?鄢ldepositrate+0.345151?鄢lloanrate
对vecm进行平稳性检验。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进一步确定了存贷款期限错配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变量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从协整方程中各变量的系数的正负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及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与银行的存贷款期限错配呈现正相关关系,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与其呈负相关关系。
对存贷款期限错配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存贷款期限错配程度加重0.43%;其次为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贷款基准利率增加1%,对存贷款期限错配程度减轻0.34%;通货膨胀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长率以及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对存贷款期限错配的影响较小,依次为0.022%、0.018%和0.085%。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文中构建了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测度指标,测定结果符合存贷款的变化状况,因此比较准确的测量了国内银行的存贷款期限错配状况。从指标数据特征看,测度指标时间序列具有一阶差分平稳特征,能够用来研究其与各个相关经济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从影响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的主要因素看,经济的繁荣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相对影响比率为0.43%。经济增长速度越快,银行存贷款的期限错配状态越严重。其次为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相对影响比率为0.34%,利率越高,资金的成本越高,因此有助于降低存贷款的期限错配状况。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各项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旺盛。为满足资金需求,银行要拓宽资金来源,如果资金来源与经济增长同步,那么期限错配状况将得到改善。我国目前利率并为完全实现市场化,如果利率实现了市场化,则贷款利率对期限错配的抑制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为解决商业银行的存贷款的期限错配问题,需要从供需两个方面引导金融市场向纵深方向发展,优化期限结构。从增加存款的角度而言,银行要采取积极主动的负债策略,降低负债成本,提高中长期负债的比重。积极参与人民币衍生品市场的建设,规避风险。允许商业银行发行长期负债工具,增加长期资金来源,提高主动负债的能力。从减少贷款的角度而言,一是要积极响应国务院提出的“严格控制中长期贷款”的号召,控制中长期贷款的增长。二是严格贯彻中长期贷款比例管理,要加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监管压力。三是积极推动中长期贷款证券化试点,有效降低中长期贷款比例。
【参考文献】
[1] 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课题组:解决期限错配问题的可行之路――关于拓宽银行长期资金来源的探讨[J].华北金融,2005(7).
[2] 邓洪: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错位与债务业务创新[J].海南金融,2005(9).
[3]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袁得磊、赵定淘: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实证研究(1985-2005)[J].金融论坛,2007(3).
[5] Demirgiic-kunt and Detragiache:The Determinates of Banking Crisis i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R].IMF Staff Paper,1999.
[6] Charles P.Kindleberger:Manias,Panics and Crashes:A History of Financial Crises[M].New York:Basic Books,1978.
[7] Corsetti,Pesenti and Roubini:What Caused the Asian Currency and Financial Crisis[R].NBER Working Paper,19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91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