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血液流变学变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对患者TESS评分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6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患者36例,采取常规治疗,在入院第二天采用芳香开窍药嗅吸剂进行治疗,对照组是30例健康志愿者。观察患者的内皮素含量与正常值之间的差异,两组患者之间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患者的TESS评分。 结果 研究组患者内皮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研究组TE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結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出血管痉挛患者内皮素含量以及血液流变学显著改变,加大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需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出血管痉挛;血液流变学变化;TESS评分
  [中图分类号] R743.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0)01-0090-03
  Hemorheological changes of cerebral vasospasm in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YU Hong1   YU Guofeng2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Quzhou People's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Quzhou   32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hemorheological changes of secondary cerebral vasospasm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nd its effect on patients' TESS score. Methods 36 patients (study group) with secondary cerebral vasospasm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7 to June 2018 were enrolled.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routinely. 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by resuscitation-inducing aromatic herbal sniffing agent on the second day after admissio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30 healthy volunteer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atients' endothelin level and the normal level was observed, and the blood rheology index and TESS scor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ndothelin level of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blood rheology indexes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TESS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at each time point after treatment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content of endothelin and hemorheology significantly change in patients with secondary cerebral vasospasm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which increases the risk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Key word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econdary cerebral vasospasm; Hemorheological changes; TESS score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部表面或是脑底部发生病变导致血管破裂,使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而出现的一类临床常见疾病,由于发生在脑部,发生时较为危险严重,可引发多种脑部病变,常常危及患者生命[1]。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众多,据相关统计,但凡是能引起脑出血的病因都可以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内的动脉瘤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此外还有一些脑血管的畸形、病变、炎症、血栓形成以及一些其他原因等[2]。颅脑内动脉瘤的形成往往和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比如吸烟、饮酒、高血压等,患者在入院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常常叮嘱禁止吸烟饮酒[3]。我院在对蛛网膜下腔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的患者血液流变学进行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患者36例(研究组)和志愿者30例(对照组)。纳入标准:①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②对患者实施头部CT确诊;③使用脑多普勒超声(TCD)对患者大脑动脉进行测定,平均血流速度>121 cm/s,症状均有波动,发生神经系统局灶损害者。排除标准:①呼吸衰竭、严重颅高压者;②凝血功能障碍者;③有肾、肝、心等重要器官功能异常者。对照组为30例健康志愿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26~54岁,平均(38.14±1.74)岁;研究组为36例患者,男21例,女15例,年龄31~57岁,平均(47.61±1.2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經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对志愿者脑部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研究组在患者入院时采取常规治疗,包括情绪的控制、大便是否通畅、次日复查脑CT、静卧休息一周,对患者先使用降压药物使颅压下降,然后使用抗纤溶药物止血,维持电解质平衡,防止并发症的出现[4]。次日使用芳香开窍嗅吸剂,由细辛、辛夷、苍术、白芷、川穹、没药、麝香、菖蒲、冰片、薄荷脑组成,通过机器把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使用时将药粉溶于0.9%、10 mL的生理盐水,面罩氧气雾化吸入,0.25 g/次,每次12 min左右,每日2次,12 d为一个治疗周期。患者和志愿者的血液流变学使用普利生LBY-N6C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5]。患者入院次日清晨和经过治疗2周后进行采血,对照组也在同样时间内采血,分别测定血沉、低切变值、血浆黏度、全血黏度。
  1.3 观察指标
  脑血管痉挛的诊断标准[6]:患者病情出现好转后意识下降,出现失语、运动障碍等,CT检查出现低密度病灶,并没有出现脑积水现象。(1)比较两组内皮素含量:测定内皮素:采取患者的静脉血,1500 r/min离心15 min后分离上清液,提取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内皮素水平,试剂盒由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操作严格按照说明进行。(2)检测两组血液流变学:血沉、全血黏度低切变值、全血黏度高切变值、血浆黏度。(3)比较两组TESS评分:对患者治疗3 d、7 d、10 d、12 d后分别进行TESS评分,对照组也在同样的时间分别进行TESS评分,严重程度分为0~4级:0级,没有该症状;1级,偶尔出现脑血管痉挛;2级,临床变现较轻,常常不影响正常生活;3级,中度,对正常生活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4级,重度,对正常生活功能有明显的损害或者丧失正常生活功能[7]。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内皮素含量比较
  研究组患者内皮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研究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TESS评分比较
  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研究组TE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脑血管痉挛分为早发性和迟发性,早发性脑血管痉挛通常在出血后出现,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可自行缓解,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出现在出血后2~3 d后达到痉挛高峰,数周后症状减退[8]。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局部病灶神经不同程度的损害(失语、偏瘫),意识变化、动脉瘤附近脑组织损害等[9]。蛛网膜下腔出血并没有固定的发病年龄,不同性别、年龄均可出现,相对青壮年较为常见,动脉瘤破裂好发于30~60岁。该病发作较突然,常常表现为数秒钟头痛,发病前常有一些诱因,如饮酒、情绪激动、过度运动、排便用力、咳嗽等,安静状态下有少数患者发病[10]。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过程中常伴有一定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再出血、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及其他病症,其中使患者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是脑血管痉挛,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大约有1/3的患者会出现脑血管痉挛,甚至会有迟发性脑缺血损伤,甚者会出现脑梗死[9]。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时不仅要使用药物止血,还应使用药物降低颅内压,因脑血管可导致颅内压增高,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一定威胁[14]。
  SAH后CVS的影响下,血管内皮细胞及血液细胞结构发生改变,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脱落,为并发症发生发展提供病理基础,也是SAH治疗过程中需重视的一个问题。重视SAH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流变学以及脑微循环,对于减轻CVS病情有重要价值。血液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组成性质以及组成成分。血液流变性的异常改变会直接诱发微循环灌流下降,影响脑组织营养物质供应,是SAH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因素。患者一系列代谢紊乱以及功能紊乱,会损坏神经细胞结构,例如细胞膜通透性上升会诱发脑细胞水肿,同时溶酶体膜通透性上升会释放各种溶酶体,导致神经细胞的溶解坏死。除此之外,线粒体受损导致物质代谢紊乱,从而刺激活性物质如腺苷、组胺、自由基的生成,加重脑血管痉挛。这些变化影响血液流变性,而血液流变性发生障碍则是脑血管微循环障碍的重要诱因及其发展结果,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本研究通过与健康志愿者比较,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的患者内皮素、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发生了一定变化,为临床上的治疗诊断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数据。其中内皮细胞产生的内皮细胞因子内皮素(ET)在正常细胞内含量较低,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内皮素的浓度发生变化,据相关资料显示,即使蛛网膜下腔出血没有出现动脉瘤,患者的内皮素仍然较正常人高,脑血管痉挛出现时内皮素含量明显增高,因此内皮素是监控该病的一个重要指标[15]。现代研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生与血液流变学的异常相关,血管的功能和血液的流变性(血浆的黏度、红细胞的聚集性和变形性、红细胞的压积以及全血黏度)是影响血液循环的重要原因,血液的黏度升高,可使血流流速变慢,微循环发生障碍,组织灌流不足,造成不同程度的缺血、缺氧性损害,脑组织作为支配机体重要器官的一部分,对缺氧最敏感,一旦对其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后果不可估量[16]。除此之外,血液黏度与脑细胞的损伤程度呈正相关,血液黏度的增高会使神经细胞、顶叶皮质的线粒体消失、肿胀,减少微丝微管、扩张内质网、使微血管的内皮细胞发生肿胀、基底膜模糊不清,更多超微结构改变[17]。在一系列的代谢和功能平衡被打破时,神经细胞结构遭到损害,脑水肿的发生是由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所致,溶酶体膜的损坏会释放各种溶酶体,导致神经系统坏死,这些变化会导致组胺、自由基、腺苷和激肽等活性物质释放,加重脑血管痉挛,形成恶性循环[18]。患者不良反应量表的评分较高,说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多,为以后的临床探究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19]。经过上述研究发现,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的原因有很多,为更好的预防疾病发生,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避免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避免心脑血病变,提高自身健康状况[20]。   综上所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患者内皮素含量以及血液流变学显著改变,加大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需引起医务人员重视。
  [参考文献]
  [1] 徐东勋,伍雪英,杨友松. 尼莫地平联合帕伐他汀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效果观察及对内皮素-1、一氧化氮的影响[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6, 13(3):48-50.
  [2] 杨波,丁文学,尚爱加,等. 动脉瘤介入术后予尼莫地平动脉内灌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16(8):768-771.
  [3] 郎胜坤,许厚银,董月青,等. 磁共振灌注成像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价值[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6,13(9):517-520.
  [4] 崔永华,汪洋,虞正权. 硫化氢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6,15(11):1124-1129.
  [5] 冷方达,闫军浩. 蛛网膜下腔出血研究:从脑血管痉挛到早期脑损伤[J]. 解剖科学进展,2016,16(6):650-653.
  [6] Muhammad S,Güresir A,Greschus S,et al.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 as an overlooked complication of induced hypertension for cerebral vasospasm:Systematic review and illustrative case[J]. Stroke,2016,47(2):519-519.
  [7] 陈要红,胡九天,宋盼盼,等. 丹红注射液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随机对照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5):478-481.
  [8] 水涛,郭再玉,马廉亭.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亚低温治疗进展[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6, 18(3):185-187.
  [9] 杨彬源,陈桂增,王本艳,等. 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观察[J]. 海南医学,2017,28(6):971-973.
  [10] 吴琼,李晓凤,王大路,等.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导刊,2017, 19(2):155-156.
  [11] Ulker P. The effect of acute and short term normobaric hyperoxia on hemorheologic parameters.[J]. Biorheology,2016,53(3):1-7.
  [12] 朱传武,孙忠,陈会,等. 乌龙丹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作用[J]. 解放军药学学报,2016,16(5):397-399.
  [13] 刘永飞,赵贵锋.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2016,22(13):2607-2612.
  [14] 项德坤,闫永龙,张东霞,等. MRI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脑血流动力学的评估应用价值[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6,11(7):804.
  [15] Roitman EV,Kolesnikova IM,Davydkin IL,et al. PO-59-Hemorheologic disturbances as thrombosis risk factor in patients with some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J]. Thrombosis Research,2016,140(1):S198.
  [16] 金珂,金義超,吕涛,等. 丙酮酸乙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延迟性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及机制[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37(12):1601-1607.
  [17] 邓国敏,李忠. 动脉夹闭术与血管栓塞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J]. 中国社区医师,2017, 33(3):8-9.
  [18] 李思辰.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进展研究[J]. 中国处方药,2018,21(1):22-23.
  [19] 邹长林,李明昌. 炎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7, 44(1):83-86.
  [20] 陈旭,詹健,张永安. 法舒地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造成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当代医学,2017,23(28):115-116.
  (收稿日期:2019-08-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191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