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中期妊娠引产的临床效果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R7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2-0384-01
  【摘要】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在中期妊娠引产中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14-27周自愿要求引产的正常妊娠孕妇平均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利凡诺尔羊膜腔注射,实验组予以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观察两组引产效果。结果 经比较,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组较利凡诺尔羊膜腔注射组,引产率高,可减少引产时间、产后出血量、胎盘及胎膜的残留。结论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中期引产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值得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 利凡诺 中期妊娠引产
   70年代开始,对于中期妊娠引产的方法,主要为利凡诺羊膜腔注射法。但其易发生不协调性宫缩和强直性宫缩,导致宫颈裂伤和子宫出血量的增加。近年来,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法在中期妊娠引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方法简单,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 年1 月~201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自愿要求引产的中期妊娠孕妇100 例,年龄18~39 岁(平均28 岁),妊娠14~27 周,其中46例为初产,经产54 例。妇科检查,B超证实均为正常宫内孕。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如血尿常规,凝血时间,心电图,肝、肾功能等,无引产禁忌症,无癫痫、青光眼等前列腺药物禁忌症。随机将引产孕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两组孕妇的年龄、孕产次、孕周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1.2 给药方法 对照组采用利凡诺羊膜腔注射法:B超了解胎盘位置后,经羊膜腔注射利凡诺针。注射后72小时未分娩者视为失败。实验组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法:在引产前两天口服米非司酮200mg,服药前后2小时禁食、禁水,48小时后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后穹隆置米索前列醇0.6mg。放置米索前列醇后24小时如无宫口扩张,或第4天未分娩者视为失败,改用其他引产方法。
  1.3 观察指证 ①药物不良反应:观察在给药后是否有体温升高、腹部是否有压痛等。②引产成功率。③产程:用药后正规宫缩发动后至胎儿娩出的时间。④清宫刮出物量。⑤出血量:产中与产后出血量。⑥胎盘是否有滞留。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1.4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的引产成功率为96.0%,实验组的引产成功率为98.0%。但实验组的总产程、出血量及胎盘、胎膜残留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与利凡诺尔羊膜腔注射用于中期妊娠引产效果比较
  3 讨论
   正常分娩是有效宫缩、宫口扩张、宫颈软化共同的作用结果。中期妊娠会产生大量的孕激素,“抑制”子宫扩张,且宫颈质硬、成熟度差, 此时胎盘及胎儿骨骼已形成, 引产时诱发宫缩较难。而宫缩剂只是被动扩张宫颈,如能直接软化宫颈,将会很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痛苦和缩短宫缩时间[1]。实验证实,利凡诺可使子宫收缩,而这种宫缩不是自发的,有时可引起宫体部收缩过强,但是中期妊娠的宫颈管未成熟,持续强烈的宫缩作用于未成熟的宫颈,使宫缩乏力,产程延长,而且宫缩乏力可致胎盘、胎膜残留,子宫出血量增多,如不及时进行清宫处理,可能增加宫内感染及延长出血时间[2]。所以,引产前促进宫颈成熟十分重要。米索前列醇是合成前列腺素E1的衍生物,能促使宫颈结缔组织中的胶原纤维降解,软化纤维组织从而促使子宫收缩,宫颈软化、成熟并扩张,是目前临床上促进子宫颈成熟作用最强的药物[3]。米非司酮是受体水平拮抗孕激素的一种药物,可使子宫肌兴奋,子宫收缩,并能使宫颈的胶原纤维降解而发生溶解,从而扩张、软化宫颈[4],同时可以降低前列腺素的分解,提高子宫对前列腺素敏感性,而子宫收缩又进一步刺激内源性前列腺素形成外源性前列腺素启动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的循环[5],从而更有利于中期妊娠引产。
   综上所述,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中期妊娠引产优于利凡诺羊膜腔穿刺引产。它是一种非侵入性给药途径,不需要宫腔操作,消除了感染的危险。具有操作简单、产程短、出血少等优点。总之,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中期妊娠引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庆梅.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中期妊娠引产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08,5(23):60.
  [2]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95.
  [3] 魏璐华,徐贤华.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孕10 ~14 周引产159 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4,20(1):82- 83.
  [4] 翁梨驹.米非司酮的研究进展.中华妇产科杂志,1995,30(9):565.
  [5] 王莉莉,奚其葵,乌毓明. 国内外米非司酮的应用及探索. 实用妇产科杂志,1997,131(2):72.
  
  作者单位:410200 湖南长沙市望城区妇幼保健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347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