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质理论探讨亚健康态的预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偏颇体质是亚健康态的物质基础,决定着亚健康的发生与转归。中医体质理论基于“整体观念”、“辩体论治”,判断人体阴阳虚实,对不同体质与证型进行调摄,从而达到阴平阳秘、气血调和,促使亚健康回归到健康状态的目的。
关键词 亚健康态 中医体质理论 辩体论治
中图分类号:R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12.078
Discussion on the Prevention of Sub-health from the Theory of Constitution
XU Yi[1], YOU Yulin[2], LIU Yicheng[2]
([1] Chengdu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 Chengdu, Sichuan 610106;
[2] Neijia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Neijiang, Sichuan 641000)
Abstract Biased constitution is the material basis of sub-health, which determines the occurrence and outcome of sub-health. The theory of constit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based on "holistic concept" and "body debate and treatment", which judges the deficiency and excess of yin and Yang in human body, and regulates different constitution and syndrome types,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yin and yang balance, Qi and blood harmony, and promote sub-health to return to a healthy state.
Keywords sub health state; theory of constit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bate and treatment
在社會压力与日俱增的影响下,亚健康态逐渐变得普遍,表现愈发严重,已成为困扰人们生活、工作的重大问题,我国约有70%的人口。亚健康态虽然未病,但若处理不及时、不恰当,则不同程度存在发生某种疾病的潜在危险,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及生活质量。探寻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是目前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亚健康态的中医成因认识
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本身、人与自然、社会是一个统一体。健康状态是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间的动态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疾病则是在某些因素作用下,破坏了“阴平阳秘”而发生的“阴阳失调”。[1]众多中医医家对亚健康病因病机认识的侧重虽有不同,但大多倾向于其发生的关键是在先天禀赋偏阴、偏阳的基础上,因情志不遂、劳逸失度、饮食起居不节而致脏腑经络功能紊乱,阴阳失衡,产生气滞、血瘀、痰湿等病理产物,进而出现虚实夹杂症候。[2]
2 中医体质的形成
2.1 体质的概念
体质秉承于先天,得养于后天,是在众因素影响下形成的结构、功能、代谢和心理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3]不同研究者对体质定义的倾向性有异。体质过程论者认为,体质是不同时段记录着不同阶段的发育,从而不断演变的生命过程。心身构成论者认为,体质是不同个体特定的身体素质再加上一些心理素质的综合。环境制约论者认为,影响体质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是环境的制约,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双重制约。上述观点虽不尽相同,但其共性则认为体质代表着个体的整体特征,包括“形神”两层面内涵,决定着是否发病和发病的倾向,形神结合就是生命、形神和谐就是健康、形神不和就是疾病、形神分离就是死亡。[4]
2.2 体质的成因分析
个体生理、病理上错综复杂的特征是体质多元性的形成因素所致。《黄帝内经》历经不同时期逐步完善,记载了体质的形成,既受先天禀赋的影响,又与外界环境、饮食起居、情志状态、性别年龄、疾病药物及个人修为等后天因素息息相关。
(1)先天遗传是体质形成的基础。先天遗传是体质形成的基础,父母的遗传基因影响着子代体质的强弱盛衰。《灵枢 天年》:“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循”,两性生殖结合之时,人体的形成禀受于母体气血的滋养,诞生的新生命自带家族、种族基因,因此,人自出生就存在体质特征的差异,具体表现出刚柔、强弱、高矮之分,甚至出现寿命长短不一;个体在筋骨、肌肉、皮肤等一些身体构成组织上也有区别。
(2)后天因素影响着体质的转化。后天之因影响体质的转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体质类型因地理环境不同而异,比如我国东部、华北地区多湿热体质,西部地区多气虚、阴虚体质,南部地区多湿热、血瘀体质。[5]生存环境中的水污染、空气质量低下、噪音污染等,都可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高度紧张的社会竞争,[6]会使人的压力变大,同时影响个体情绪,表现为过虑、过喜、过悲、过思等,均可致脏腑功能低下,气血阴阳失衡。加之饮食不健康,经常进食垃圾食品或快餐,或过饱过饥,或缺乏营养;起居不规律,睡眠不充足,都会影响体质的转变和人体的适应能力。 3 体质与亚健康的关系
(1)体质因素影响着亚健康态的表现、发展及演变。亚健康的外在表征可由于体质类型的不同各有差异。阳盛体质者,外在体型壮实,喜冷厌热,胃肠消化不良,脾气多暴躁;气虚体质者,体力不足,面色多为苍白,语声较小,易出汗。 [7]在生理范围内阴阳寒热偏差、气血阴阳盛衰存在于体质内,使机体在面对外界环境刺激时所产生的反应不同,其亲和性、耐受性也不一样,对疾病的易患趋势存在差异。上述情况也有临床证实,如同一致病因素作用于不同个体会产生不同的病态,发病的程度和症状也不一样。然而就算所呈现出的病征一样,若给予同一药物治疗,其疗效也不尽相同。从体质学角度看,两个体虽身受同一致病因子,同患一种疾病,但由于体质类型不同,则表现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有差别。由此可见,不同体质类型由于疾病的趋同性而使亚健康表现出的状况不同,即疾病的趋向性对亚健康有一定影响,体质因素的修复将会进一步挽回亚健康状态。
(2)偏颇体质是亚健康态形成的物质基础。人体体质有“生理体质”与“偏颇体质”之分,前者指个体对外源性刺激的生理反应,后者指个体在受制于病邪时的发病倾向,包含对外邪的易感性、对病症的易发性及发病后病症的易转性等。[7]偏颇体质是阴阳气血偏离平衡,脏腑经络盛衰失衡的集中体现。当人的身心状况处于低质状态或者机能失调时,也即是向亚健康态过渡的阶段。此状态存在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或气血亏虚,或气血瘀滞,或某些病理产物(如痰)的蓄积,这正与偏颇体质的形成有相通之处,故,偏颇体质是亚健康态形成的物质基础,决定其发生与转归,而亚健康态则是偏颇体质的一种外显表现。[7]
4 体质理论对亚健康的预防
(1)体质理论预防亚健康的优势。偏颇体质是一种将病未病的病前状态,是疾病产生的关键,要避免疾病,预防非常重要,其核心是积极改善特殊体质。“三早”预防是二级预防措施,也是临床前期预防措施,包括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8]二级预防可根据体质理论对人群进行简要筛检和确定疾病的高危人群。针对没有现症发病但又具有偏颇体质特征的人群,采取措施改善其体质状态可起到预防疾病發生的作用。[9]因为偏颇体质者,虽然未病,但已表现出阴阳气血失调,趋于病态,故可参考病理性体质对疾病的倾向性确定高危人群的方向,而且病前阶段也可能决定疾病的态势。因此,对介于疾病与健康间的亚健康态,要避免向疾病恶化,其关键是辨清个体的体质特征,通过积极的措施干预,将其扼制在萌芽。从中医体质理论考虑亚健康的预防具有西医学不可比拟的优势,[10]中医学理论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整体观念、辨体施治、三因制宜”,通过运用调养生息、改善饮食起居、调节情志等措施对体质进行改善,这种方法对偏颇体质的矫正更长久、更有效。
(2)预防亚健康态应从“辩体论治”着手。“辨体论治”就是以人体体质类型为认知对象,来熟知不同偏颇体质下亚健康态的特征,以此为据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进而选择适宜的预防养生方法。调摄体质是综合考虑个体体质特点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调整气血,修正病理状态,最终改善亚健康。运用“辨体论治”的治则调护亚健康态突出体现了“治病求本”的防治学意义。根据个体的神、色、态、舌、脉及个性、饮食、起居、生活方式等进行审查,再结合中医临床辨证,及时对病症进行诊断、调理和优化,阻断亚健康过渡到疾病,从而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形神合一”的健康状态。体质种类决定着亚健康的证型,影响着疾病的转归,所以调理亚健康治疗疾病,确立治法、处方都必须考虑体质的寒热虚实等因素。如气虚质应给予温阳药物扶助正气 ;阴虚质应予以养阴之品;痰湿质者脾胃功能失调,水谷运化障碍,其可利用化痰祛湿的方法进行调理;血瘀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先天遗传,后天损伤加上起居失度,长时间疾病等最终导致血瘀,其主要的表现症状就是血液流通不畅引起血脉瘀滞,宜采用活血、行气、生血、化瘀等方法。“辨体论治”以人为主体,根据证型的差异,选择有针对性的措施纠正改善病理性偏颇体质,不论是对疾病的预防或是治疗,还是对健康的保养或是促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亚健康虽表现为未病,但却存在发生某种疾病的危险,探索一套全面系统、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至关重要。现阶段西方医学对亚健康态的认知手段相对缺乏,轻视了心理、社会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很难对其进行整体性调节,疗效不甚理想。相较而言,中医体质理论着眼于全局和本质,以“整体观念”“辨体论治”等为理论指导,分析人体阴阳虚实,针对人体不同的体质和证型,以调整阴阳、纠正气血偏颇,进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最终促进亚健康回归到健康状态。所以,基于中医体质理论的调理偏颇体质的方法不失为当下预防亚健康的最佳选择,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推广弘扬。
*通讯作者:刘一诚
基金项目:四川省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课题:“体质食养”对提高亚健康态健康状况的效果观察(项目编号:SWFZ17-Y-45)
参考文献
[1] 张光霁.论未病不等于亚健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9):1112-1114.
[2] 都旭,马建华.亚健康状态的中医学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7.14(3):220-221.
[3] 王琦.中医体质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6-15.
[4] 傅杰英.中医体质养生[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9.
[5] 沙塔娜提,孙红友.环境地理因素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初探[J].新疆中药,2006.24(4):74-76.
[6] 王忠成,王小宁.体质与亚健康状态防治的理论基础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12).
[7] 许毅.“体质食养论”在亚健康护理人员中的实践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
[8] 邱玉明.疲劳型亚健康的中医体质特征及其尿液代谢组学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2011.4(12):34-36.
[9] 张庆祥,朱齐超.亚健康与中医基础理论述要[J].中医药学刊,2003.21(7):1137-1138.
[10] 李明今,李丹.基于中医体质理论的女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现状调查[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2.6(09)102-1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153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