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激趣为基点,稳步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长期的机械练习使得本身好动、活泼的小学生逐渐失去了运动兴趣,而兴趣是最基本的内在学习动机,失去兴趣支撑的小学生很少会自主参与运动练习。为了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小学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实施激趣教学,利用小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逐步实现有效教学。从借助体育游戏实现激趣目的、借助多元运动达到激趣效果、借助情感驱动促使激趣生成三个角度分析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如何以激趣作为体育教学的起点,以便进一步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体育;激趣教学;实施策略
随着国民素质的整体进步,以及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是展开人生奋斗的基本前提,而“亚健康”问题几乎困扰着每一个人,影響着我国国民的基本素质。针对这个现实问题,小学体育教师要主动承担优化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责任,引导小学生树立“健康第一”“全民运动”等生活理念,促使小学生在运动体验中实现健康成长。为此,激趣可作为实施新时代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可以深化小学生的运动兴趣,那么小学生会自觉在个人一生的健康成长中保持良好的运动意识与行为活动,从而进一步突出体育教育的长远价值。
一、借助体育游戏实现激趣目的
体育游戏是针对小学生爱玩的普遍心理而组织的趣味性教学活动,只是将体育运动转变成游戏形式,同样可以达到优化小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现在已经有许多教师秉承着“爱玩是孩子天性”的意识,提倡以游戏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有效调动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小学生的运动自觉性。为此,小学体育教师要积极组织体育游戏,借助小学生的爱玩心理达到激趣目的。
如在快速跑运动教学中,我就以“狼来了”的游戏组织了本课教学。首先,小学生以6人为一组,扮演“小白兔”的角色,另外再选择一名学生扮演大灰狼,站在与“小白兔”50米远的位置。其次,“小白兔”要询问“大灰狼”几点吃饭,大灰狼可随机说出一个时间点,比如“7点”,那么“小白兔”就要向“大灰狼”迈进七步。最后,如果大灰狼说“现在开饭啦”,那么便可转身抓“小白兔”,“小白兔”可往起点方向跑,跑回起点的学生安全,被“大灰狼”抓住的学生便被淘汰。这个体育游戏趣味性十足,本班学生的参与兴趣高,也反复讨论了增加短跑速度的策略,以及“逃跑”的路线,切实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借助多元运动达到激趣效果
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发育水平不同,且兴趣爱好十分多元,所以他们对体育运动的需求也就产生了明显差异。然而,要想实现激趣教学,小学体育教师就必须要率先满足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所以我们要设计多元化的体育活动,即通过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鼓励小学生自主选择,让小学生自觉接受自己喜欢的运动训练,由此达到激趣效果,保护每一个小学生的积极运动情绪。
我们班的学生基本以男女性别差异为基础而提出了不同的运动需求。比如,女学生相对来说比较文静,喜欢和谐、温和的运动项目,踢毽子、丢沙包、跳绳等传统运动项目都能很好地吸引女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男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外向,喜欢成群结队,对足球、篮球等竞技性运动项目毫无抵抗力,追求热血与对抗。因此,在每节体育课上,我都会留出10~20分钟的时间鼓励小学生自主选择相应的运动项目,促使小学生参与个性化运动锻炼。实践证明,这种差异性的运动活动很好地满足了本班小学生的运动兴趣,让每一个小学生都对体育训练充满期待。而且,由于我十分尊重小学生的个人需求,且会满足小学生的运动爱好,所以本班小学生会积极向我表述个人的运动期待与需求,让我及时获取了学情信息,也据此设计出了更加符合学生需要的运动项目。
三、借助情感驱动促使激趣生成
情感是指小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所产生的情绪与感受,属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研究范畴,同样也对激趣教学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如果小学生十分喜欢体育运动,而且也能通过体育运动产生轻松、愉悦的运动情感,那么即便脱离教师的监督,小学生也会自觉参与体育运动。反之,小学生很可能会在负面情绪影响下产生排斥、消极应付等不良行为。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借助情感驱动来激发小学生的运动兴趣。
如在“跨越式跳高”一课教学中,我就认真观察了本班小学生在跨越式跳高活动中的积极表现,对比课前小学生的跳跃水平,以及经过课堂训练之后小学生所产生的运动进步,以直观的数据突出了小学生的运动进步。这就让渴望被肯定、被赏识的小学生产生了很好的运动情感,相信自己能够通过一系列运动练习实现健康成长,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
总而言之,激趣教学应成为小学体育教学的基础任务。小学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运动水平实施激趣教学,为提升小学生的运动水平,优化小学生的运动习惯与运动品质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俞峤宁.激趣学导 反馈评价:小学体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甘肃教育,2017(15):72.
[2]李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小学体育激趣教学策略浅谈[J].学周刊,2015(35):93.
编辑 鲁翠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48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