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开放的课堂气氛,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在效性和预见性。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在课堂上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应是多种评价方式的有机融合。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精心设计的教学能让学生主动探索,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催化剂。
   关键词:开放;气氛;教学方式;评价;生命力
   课程改革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提倡让孩子们的课堂回归生活,并运用于生活中。它呼吁学校提供给学生适合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土壤,要求课堂教学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任务的育人场所,把学生在课堂上展现的点点滴滴化为课堂教学的阳光雨露,把教室作为受教者生命成长的绿洲。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呢?教师要在教学环节中通过创设开放的学习空间,使受教者在学习中真正被激活,就像给他们插上创新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
   一、用开放的课堂气氛,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
   情感具有一种内驱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课堂教学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营造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老师应该用平等的态度去尊重、信任、热爱所有学生,让学生的表现欲、发现欲得到满足,学生就能在老师的鼓励下大胆创新。北京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在武夷山上了一节示范课。后面有一千多位来自各地的老师在听课,面对的又是一位陌生的老师,学生自然会紧张、羞于表达。如果这时教师不苟言笑,会拉开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学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吴正宪老师不愧为全国特级教师,她态度和蔼可亲,用亲切的话语首先做了自我介绍,然后热情洋溢地说:“大家还想了解我的哪些情况?”孩子们纷纷提问:“吴老师,您的家住在哪儿呀?”“吴老师您几岁了?”“您教了几年书了?您教几年级呀?”“您的孩子多大了?”“吴老师,您的年纪这么大了,怎么显得比我妈妈还年轻呀?”……对于学生的提问,吴老师都诚恳地一一做了回答。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把听课的老师都惹笑了,吴老师也笑着说:“谢谢你,小朋友。那是因为天天和小朋友们在起,我感到很高兴、很快乐,所以不会老呀!”这课前短短几分钟的谈话,将课堂气氛调节得十分轻松,学生热情高涨,思维得到了启动,为这节课的成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开放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1.以“成功”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新课程教学理论指出:老师的真正作用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对学习数学来说,学生只要“学会”,获得学习活动的成功喜悦,就会主动强化学习动机,这样便会喜欢上数学。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习了分数后,老师让学生动手折出,并用阴影表示出1/2。其中一位学生折出的是1/4,老师请学生进行了评议,有的说他不认真,没有听清老师的要求;有的说他错了。老师却这样说:“你真了不起,老师只教了你1/2,你连1/2都折出来了,同学们,看到这位同学的创新,难道你们的手不痒痒吗?”一句话激活了全班,大家都突破了1/2,出现了1/6、1/16、1/32、1/12……
   2.以平等的“朋友关系”组织教学
   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老师要从“授业”中解放出来,转变角色,放下身段,把“师生关系”转为“朋友关系”,尊重学生是前提,热爱学生是灵魂,对学生要和蔼,语言要亲切,把笑容留给学生,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以此唤起孩子的丰富情感。
   还是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分数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分”,在教学环节中老师巧妙地出示了一道判断题:“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2。”大多数学生不约而同地认为是对的,只有一个学生小声地提出反对意见,这时老师并没有急于充当裁判者的角色,而是组织了一场“辩论会”,老师自己并不参加辩论,只是组织人员,提供学具(一些剪好的正方形纸片),适时鼓励、肯定学生的认真态度。随着“辩论会”的发展,学生从原来支持给这道题划上“√”的一方,一个个转向支持给这道题划上“×”的一方。最后剩下一个顽固的坚持者,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也心服口服地承认自己没有考虑周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印象非常深刻的,理解地也很透彻,并为今后学习分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3.以活动为载体引导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
   皮亚杰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新课程理论也认为:课堂教学要从受教者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为出发点,给学生创造数学实践活动和沟通的机会,使孩子们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并且收获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知识的掌握要扎根于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完全调动起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使得學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在教学“一分能干什么?”一课时,要让学生感受一分钟的时间到底有多长,时间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好度量,而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这一内容呢?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特征来分析,纯理论的东西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学起来困难很大,而且容易厌烦,老师从考虑学生如何学入手,设计了这样的一些活动:(1)看着时钟上的秒针走一圈,边看边用嘀哒声模仿秒针走动。(给学生感性的认识,初步感受一分的时间有多长。)(2)在一分时间内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看能做多少?可以写字、画画、读书、做口算题……(将抽象的一分钟具体化了,不再是不可度量的了,学生能用参照事物来估计一分的时间。例:我能写6个生字,我能读一段课文,我能画一棵小树。)(3)听音乐自由活动,感觉到了一分的时候,坐回自己的座位上。(知识的初步运用,让学生养成正确估计时间的一种渗透。)这一系列的活动将学生组织起来积极学习,全班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了。孩子们在尝试的情境中不断探索、思考、理解,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受教者自己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三、以开放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开放式的课堂中,单调的评价方式没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不能促进学生的多元思维的发展。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应是多种评价方式的有机融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与学生对学生的评价相结合,主要以学生评价为主,让孩子掌握话语权,孩子喜欢评价别人,也喜欢听到别人对自己肯定的评价,在这个评价的过程中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也使他们受到鼓舞。老师应利用表扬的鼓励功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本能。老师不能只是关注学习结果的评价,还要注重对孩子学习过程的评价,特别是对孩子在课堂上闪现的创造火花要及时鼓励,对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孩子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做到知、情、意、行综合评价。
   比如有同学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为“××法”,并把全班同学的掌声送给他,表扬他“××,你真了不起!”在开放的课堂上,老师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评价的主体变成了学生。如,对学生提出的见解我常向全班同学问的一句话是:“你们想说什么吗?”在多次的训练中学生个个都成了“小小评论家”:“我认为他的说法有他的道理……”“我帮他补充一点……”在评价别人和被别人评价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因此,授课者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应尽可能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位成功者,应采用激励的语言和动作,让学生自信满满地探索,学生在课堂上就充满了活力。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进一步把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
   四、用开放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课堂上提供学生创造的条件必须是开放的,开放练习的核心就是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练习中,将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编成题目,可以编一些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题目来给学生练习。如:可以让学生去超市买东西,让学生明确带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还有多少钱?这样类型的题目让学生更加有兴趣的训练,增强解题的能力和积极性。还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开始自编。如:妈妈买来10个梨,被我吃了6个,还有多少个?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和知识的实践性。
   又如教“数学广角——田忌赛马”时,当学生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后,对策略有着很好的体会时,我让学生返回刚上课时的游戏——玩扑克牌,两组牌分别是1、3、5和2、4、6。师生再次对阵,把学生的情绪推上高潮。最后当学生利用对策战胜了老师时,全班学生兴奋得难以言表,对这节课感到意犹未尽。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在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通过构建开放的教学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灵性的人,成为生命涌动的主体,这也是新课程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充盈活力的詩意追寻。
   参考文献:
   石瑸珲.生活化的教学,让初中数学教学更精彩[J].学周刊,2017(34).
  编辑 段丽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082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