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核心素养视野下信息技术深度教学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通过学科深度教学培养起来的。要实现信息技术的深度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有明确的学科边界,防止教学泛化,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计算思维”的学科本质,体现学科的本质和魅力。制定教学目标必须做到“精”“准”“实”,才能有效指导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水平随着学科知识的丰富而不断提高。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技术;深度教学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现在“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新课标”还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因此在教学中就必须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重视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学科素养形成。而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必须以学科知识载体,通过学科活动的途径来完成。学科活动不能游离于学科的本质和知识内核,在知识层面上超越表层而进入深层结构。教师要对教材钻深研透,教到点子上,学生要有深度的思维训练,以促进思维水平的发展,这就是深度教学。
   深度教学的本质不是追求教学内容的“难”“偏”“怪”,也不是追求手段的“奇”“特”“异”,而是追求学科知识的本质和学生思维的深刻。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途径和方法。信息技术实施深度教学有以下策略。
   一、分清信息技术的学科边界
   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果将信息技术所涉及的内容都作为信息技术的学科范畴,是对学科的泛化。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获取、传输、存储、加工和表达信息的各種技术总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在学科大概念构成的知识体系内进行。
   例如,在“文体信息加工与表达”教学中,重点是:知道表达信息需要明确主题,各种信息有什么特点,为不同类别的信息选择恰当的处理工具和方法,对信息进行有目的的加工,对加工后的信息进行有效发布,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至于如何确定表达主题,如何撰写文本信息、如何进行图片构图等,则属于语文、美术等其他学科的范畴,如果以此作为重点,无异于“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二、体现信息技术的学科个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场景的设置等都要服务于教学的需要,体现学科个性。信息技术学科最核心的本质是计算思维,因此教学活动中要体现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来处理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进行“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教学时,如果把教学的着眼点仅放在Excel表格本身,那就只是一种数据处理工具应用的简单教学,教学不涉及信息技术的本质,未体现学科个性。如果把Excel作为一个典型的应用实例,通过这个实例,学习如何采集数据、分析数据、表达数据等,形成一种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并将它迁移,运用于数据库、程序设计、人工智能等,甚至是其他学科的学习或相关问题的解决中,这就是涉及计算思维的培养,教学就有了学科个性和深度。
   三、展示信息技术的学科魅力
   所谓魅力就是能吸引人的力量。任何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它来自独特的学科之美,以及学科知识背后隐藏的学科精神和文化。当学生发现了学科之美,体会到学科的神奇魅力,就会激发对学科的真正热爱,并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概念、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它代表着当今最先进的生产力。对于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其广泛的应用价值,成为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离不开的工具。程序设计是一种智力体操,能锻炼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深度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建立模型、设计算法、编写程序、反复调式,最终解决问题,体验到强烈的成就感。在学科魅力的感染下,学生的学习会越来越深入。
   四、教学目标要“精”“准”“实”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因此教学目标不能过于“宽泛”,要做到“精”“准”“实”。“精”是指“精练”,不要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准”是指“准确”,既要符合课程标准和培养学科素养的要求,还要符合教材内容的体系和学生实际情况。“实”是指教学目标要“实在”,要落实到知识点上,具有可检测性。
   例如:一位教师设定的《制作景区人数实时热度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主动获取信息,完成表格数据采集。
   (2)表格公式计算及表格美化。
   (3)利用图表及其他不同形式展现景区实热度情况。
   2.过程与方法:
   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完成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团队协作,自主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能利用数学媒体创新方式,探究任务。
   (3)留心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本课是七年级中Excel的图表制作教学,在制作的景区热度(人数/平方公里)表的基础上,用图表反映旅游景区的热度,以此作为学习任务较有新意。但是制定的教学目标就不够“精”“准”“实”。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主动获取信息,完成表格数据采集”(就是从查阅相关网站,获取各景点的面积和实时人数),和“表格公式计算及表格美化”,都是前面学习过的内容,这里只是应用,它们不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因此目标不“精”。“过程与方法”目标,应该是依托内容载体实现这些目标要求的途径和方法,而不是本课的教法与学法,因此不“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是大而空,无法落实和检测,因此不“实”。如果将以上教学目标做以下修改,可能对教学的指导意义更大: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Excel图表的制作方法。
   (2)了解几种常用图表的特点。
   (3)初步掌握根据数据表达的需要合理选择图表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互联网查询热门景点的面积和实时人数,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景点的热度指标。
   (2)根据“景区人数实时热度表”制作几个常用图表。
   (3)通过对比,了解常用图表的特点,并选择表达最恰当的图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的价值。
   (2)體会根据不同的数据特点采取不同表达方式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过程要有学科特点
   1.必须要有实际操作
   操作性是信息技术学科的一大特点,无论是基础应用、编程、网络技术还是人工智能,理论学习都是和实际操作紧密相连的。绝不能用演示教学来代替实际操作,更不能抛开操作单纯进行理论讲授。操作学习是信息技术特有的学科能力与学科思维的训练方式,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和机械练习。对于其中既有动手能力要求,又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内容,甚至可以采用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2.开展项目学习
   项目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开展方案设计、新知学习、实践探索,具有创新特征的学习活动。项目学习是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活动,能促进学生对信息问题的敏感性、对知识学习的掌控力、对问题求解的思考力的发展。
   例如,学习粤教版《网络技术应用(选修3)》,可以“1.5组建局域网”与“2.1接入因特网”的相关内容为基础,开展项目学习。其过程为:
   (1)选定项目:组建能上因特网的局域网。要求两台计算机用交换机联网,并通过宽带路由器以ADSL方式上互联网。这是一般家庭的组网模式,问题真实实用。
   (2)规划设计:先开展小组学习讨论,再进行方案规划设计,教师是学生的技术顾问。
   (3)活动探究:各小组汇报展示自己的实施方案,学生和教师对方案从技术性、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建议,各小组再对自己的方案进行完善。
   (4)项目实施: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方案实施项目,得到成果。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小组讨论解决,小组间也可以相互帮助,教师随时提供咨询,是学生的技术指导。
   (5)成果交流:项目实施的成果,是每个小组组建了一个可通过ADSL MODEN拨号上网的局域网。可组织学生对各小组的网络进行观摩和试用,交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心得,解决问题的感受等,教师是点评嘉宾。
   (6)活动评价:组织学生对实施本项目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评价可从方案设计、制作工艺、网络性能、小组成员合作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如自评、互评、师评等相结合,教师是裁判长。评价时要兼顾过程与结果,以激励、诊断和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提升学习效果。
   3.创新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手段,信息技术学科要借助学科优势,创新教学方式,特别是要突出数字化环境中的创新教育,如互联网、云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在教学中的应用。新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科教学更高效、深刻。
   六、鼓励批判性思维
   信息技术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平台。面对具体的问题,有多个解决的途径。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别人的观点不盲从,敢质疑,但也要尊重事实,以开放的心态平等对待不同的观点。同时,要善于吸收别人的优点以修正自己的不足。例如,对同一个程序设计问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算法,而得到不同的结果,有的可能功能强大,有的可能结构清晰,有的可能运行效率高等。在进行作品交流或展示汇报时,鼓励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深入的剖析,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信息技术是一门特点突出的学科,它融基础应用与高阶思维于一体,是社会现代化的技术基础。在教学中一定要运用相应的策略,采取符合学科特点的手段和方法,才能实施深度教学,实现信息技术“新课标”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任友群,黄荣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3]周勇,赵宪宇.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5]张晓娟.核心素养视域下课堂深度教学的实施策略[J].青海:西部素质教育,201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0536.htm